九年级下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知识卡片
2024-12-27 00:2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74人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章,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刻画了不同阶层人士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与态度。性格特点:一个贪婪、冷酷、自私的人物。他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不惜出卖自己的灵,人物简介: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好乱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行为表现: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赖了船钱;他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表现思想:人性的扭曲和束缚,以及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道德品质的败坏。人物简介: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后来离开了家算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行为表现:曾写过八股文,并自认为写得很好,但别人并不认可。后来她嫁给了盐商宋为富,但婚姻并不幸福。最终她逃出宋家,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表现思想:表达了对女性反抗封建伦理束缚的赞美和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鼓励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性格改点:典型的封建官僚中的庸官。为人贪狠、蛮横,没有立场。太平府人。行为表现:①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黎民生计和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②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③他本人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表现思想: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性格特点:自卑、懦弱、虚伪;在科举考试中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代价人物简介: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原文:“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行为表现:他面对岳丈的嘲讽和侮辱,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为了追求科举功名,不惜一切代价。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败,但始终不放弃,最终中举后喜到“发疯”。表现思想:代表的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困境和无奈,以及他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丧失人格和尊严的丑恶现象。作者通过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不公。性格特点:原本是一个勤奋好学、孝顺父母的读书人,但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人物简介: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行为表现:曾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勤奋的学者,但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开始追求功名和权力。他隐瞒妻子,骗取朋友信任,最终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表现思想:揭示了社会风气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腐蚀,呼吁人们保持清醒头脑,追求真理和自由。性格特点:一个典型的悭吝鬼,同时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人物简介: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行为表现:他拥有万贯家财,却极度吝啬。临死前,还因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他胆小有钱,极度吝啬的性格让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显得无能为力。不过在对待家人和朋友时,他也有温情的一面。表现思想:作者通过严监生的形象,表达了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思考。严监生也有慷慨和人情的一面,对待家人和朋友也有温情的一面。让读者在嘲笑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悲哀。性格特点: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杜少卿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尊重妇女,反对礼法、讲求孝道,敬重孝子、扶危济困,尚义任侠、尊重个性,回归自然人物简介:杜少卿是吴敬梓以自己为原型在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叛经离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族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轻视富贵,淡治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儒林外史》中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行为表现:杜少卿对待故交韦四太爷和娄老太爷十分有礼,即便对于戏子鲍延玺也是热情招待,甚至当场就当了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料理母亲的丧事,还把珍藏了九年的陈酒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表现思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性格特点:天资聪颖,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他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功名富贵。人物简介: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行为表现: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学成为博学多才的画家。他不愿为权贵作画,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恐乡绅恼羞成怒,于是远走山东。后回乡奉养母亲,与吴王促膝长谈。最后归隐会稽山。表现思想:从小家境贫寒,通过自学成为博学多才的画家。他不愿为权贵作画,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性格特点:虚伪贪财、六亲不认、霸道无赖、无恶不作。人物简介:牛浦郎是那种自来也无善恶是非之念、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却不会放弃任何切近的利益、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空手套白狼、有奶便是娘的市井无赖之典型。行为表现:①抢夺别人的猪,强要别人的利钱。②弟弟严监生死后三四天才从省里回来。直到看见衣服和银子,才系了孝巾到灵前干号了几声。③给儿子办亲事,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④故意让船家吃了他的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⑤欺凌妾出身的弟媳,企图霸占房产。表现思想:这样一个小无赖跑出来在江湖上混,虽是人生路疏,却不愁找不到师傅教他学坏,因为江湖上最不稀缺的物种就是形形色色的骗。性格特点: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人物简介:《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行为表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表现思想: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以及知识分子在追求功名过程中的痛苦和无奈。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点评: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汤知县处理偷鸡贼,一是侮辱,用朱笔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二是酷刑,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点评: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点评: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鲁编修,一位八股文的狂热爱好者,持有这样的观点:“若八股文撰写得当,无论是作诗还是赋文,皆能留下深刻印记,如同鞭痕和掌印般清晰;反之,若八股文不够精妙,无论创作出何种作品,都只是旁门左道,异端邪说。” 鲁编修已经攀登至科举的顶峰,实现了他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评论家指出,作者用这样简朴的笔触描绘这位“成功者”,其隐含之意是,以个人尊严和物质享受为代价所换来的翰林编修职位,除了空有其名外,实际上毫无价值。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不仅批判了儒林中的败类,还赞扬了那些正直的人物。他特别赞扬了那些不追求名利的学者,如王冕和杜少卿,他们成为了典范。在作品的开篇,作者便描绘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用以阐述重要的道德理念,并将其作为评判人物的准则。王冕来自农家,对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了如指掌;他生活简朴,以卖画为业,不与权贵交往。作者通过王冕之口,批评了科举制度,认为它导致了读书人对学问和品德的轻视。作者认为,只有像王冕那样重视学问和品德,才能摆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主人公杜少卿,其形象基于作者自身塑造,他不追求功名利禄,抵制八股文的科举制度,拒绝仕途,被看作是罕见的奇人。他身上对科举的蔑视特别明显。他曾经表示:“学府中的秀才未必比奴才强。”这不仅是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员方式的讥讽,也是对其的批判。杜少卿对礼教持轻视态度,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纳妾,展现了他早期的民主思想。他乐于助人,对人平等相待,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