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表示,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中第一点就是“阅读材料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跨学科融合类题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语文学习的阅读与理解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把握语言文字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一目的。注重语言实践,摒弃机械刷题,充分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纵观历年高考题,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学科融合类题时有出现。
一、考情微观
年份 | 卷别 | 文本体裁 | 作家作品 | 所跨学科 |
2024
| 新高考I卷 | 借景抒情诗 | 刘克庄 《宿千岁庵听泉》 | 音乐 |
全国甲卷 | 借景抒情诗 | 宋·吕本中《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 美术 | |
北京卷 | 咏物诗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 美术 | |
2023 | 新高考II卷 | 借景抒情 | 林逋 《湖上晚归》 | 美术 |
天津卷 | 咏物诗 | 苏轼《鹤叹》 | 生物 | |
2022 | 全国甲卷 | 咏物诗 | 欧阳修 《画眉鸟》 文同《画眉禽》 | 美术、生物 |
北京卷 | 咏物诗 | 杜甫《病柏》 | 生物 |
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古诗鉴赏主要跨越美术、音乐及生物等多个领域。所选文本多为古诗,尤其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重点聚焦于借景抒情诗与咏物诗。这些文本多取材于自然景物与咏叹之物,旨在抒发作者的情感与志向,鲜明地展现了“诗言志”的文学特性,并深刻体现了诗歌作为交际工具的独特功能。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语言实践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实际运用而非机械刷题的方式来提升鉴赏能力。
02
二、命题特点
(一)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深邃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它的构成是立体的,有显性的表层内容,也有中层和深层的隐性内容,从情感到思想到技法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学科融合类题是指分析诗歌中蕴含的跨学科的特性。
(1)美学之韵: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契合。在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中的每一行字句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与探索。从形式美到内容美,从音韵的和谐到意象的深远,诗歌之美在美学理论的映照下更加熠熠生辉。
(2)哲学之思:哲学的思考也为诗歌鉴赏提供了另一重维度。通过对存在、真理、自由等哲学命题的探讨,诗歌引导读者在哲学的海洋中遨游,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穿越历史:诗歌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时代风貌、社会变迁及作者的心境变化。通过历史学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时代背景,进而更加细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抱负。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题型。诗歌鉴赏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特点。
(二)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查内容与语文教材相衔接,作答难度适中,文学类文本与学科融合类题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选材的跨学科性:文本的选材往往跨越历史学科,个别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跨学科性为学科融合类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2)题目设计的跨学科性:学科融合类题的任务设计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思维。这种任务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阅读理解的跨学科要求:在阅读信息类文本时,学生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解和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03
三、真题再现:
文本素材跨学科融合
(与音乐、美学学科融合)(2024·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D
2.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题型跨学科融合
(一)(与音乐学科融合)(2024·湖北黄冈·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词人用笔精炼,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江上美景图,景象寥廓寂静。
B.上片结句收束了铺叙,又用“烟”字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色彩,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C.下片“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
D.“眉相并”意即双眉紧锁,整句以眼前艳丽的鲜花反衬琵琶女的醉态愁容,极其工巧。
(与音乐学科融合)4.这首词对音乐的描写深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
【答案】3.D
4.①运用比喻来描摹乐声,“玉盘大小乱珠迸”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②以环境描写来衬托音乐效果。“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与“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③以听众感受来表现弹奏者技艺的高超。“弹出今古幽思谁省”说明只有自己是知音,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味。
(二)(与生物学科融合)(2024·宁夏银川·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东坡八首·其四》
宋·苏轼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①闻好语。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②。
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
[注]①针水:稻种发芽后,其尖如针,露出水面;②筐筥:盛物之器。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毛空”“针水”两句,描绘春雨细密,农夫相语稻针已出,表达了作者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B.第六句写出了秧苗的挺拔葱茏,一个“举”字与周邦彦的“一一凤荷举”有异曲同工之妙。
C.舂好新稻,入锅便兹,米粒洁白如玉,而自己之前所领的官家陈米色泽暗红,食之如同泥土。
D.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同为描写劳动的诗,两诗的后几句均表达了对尸位素餐者的批判。
6.本诗序中提及作者在黄州种田的实况:地荒天旱、精力殆尽,因此寄希望于来年丰收“可忘其劳矣”。全诗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忘其劳”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D
6.本诗主要运用了以虚写实(想象)的手法。诗人想象来年从春到秋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喜获丰收:诗人甚至想象自己已经品尝到了新米的清香,内心极其满足,似乎让人忘记了劳动的辛苦。
(三)(与美术学科融合)(2024·全国甲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8.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3.C
4.“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四)(与美术学科融合)(2023·新高考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0.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9.C
10.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菜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五)(与生物学科融合)(2023·天津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
[宋]苏轼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
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
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
B.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C.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
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
12. 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
13 分析本诗主旨。
【答案】11. C
12. 开始与末尾是以诗人的视角展开写作,表现作者呼叫鹤与眼见鹤离开的场景;中间是以鹤的视角展开写作,借助鹤的神态举止寄寓情感。
13. 诗人借鹤自省、自嘲,写出了自己对于进退取舍的矛盾心态,但最终选择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六)(与生物学科融合)(2022·全国甲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七)(与美术学科融合)(23-24高三上·广东深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城北楼①
(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犹思塞上翁③。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这首诗是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金城(今兰州)时所作。②磻(pán)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渭水的支流,相传周太公望(吕尚)出仕前曾垂钓于此。磻溪老即指太公望吕尚,此亦泛指隐者。③体道:体会人事规律。塞上翁:取自《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意。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之壮丽景色,起句宏伟。其中“满”“胜”二字,倾注了诗人对金城秋色的由衷赞美之情。
B.颔联写水月之间仿佛满是刀枪剑戟。水流湍急,月势极静,两相映衬,极有塞外特色。
C.颈联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此次千里西行,深感前路迷茫,忧心忡忡。
D.本诗立意高远,引人遐想,既有明快苍劲的风格特色,亦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17.这首诗和《燕歌行》同为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答案】16.C
17.①两首诗都运用典故,本诗借“羡磻溪老”的典故委婉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吕尚一样遇贤主、展才华的愿望;《燕歌行》借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表达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②两首诗都运用衬托手法,本诗前四句写出了边塞的苍凉雄壮,衬托诗人的慷慨豪情;《燕歌行》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