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考点:次要人物作用

2025-01-19 07:1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56人
在三要素中,人物又是主要的要素。人物能够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结晶,也是我们阅读小说时破费大量时间赏析、品读的对象。另外,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他们在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方面占领着重要的位置。

人物作用:
主要人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次要人物:①是否参与整个事件②旁观者(旁观者视角叙述:构思新颖独特)
③“我”(真实性)
命题形式主要是:
(1)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文中XX次要人物的作用。(3)文中“我”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
1.对情节:a.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b、线索人物,把……故事连在了一起、铺垫、伏笔、
      c、与……形成对比;照应……;形成悬念;
2.对人物:侧面烘托,使主要人物形象更鲜明。
3.对主题:表现、点明、暗示、揭示、深化、突出
4.对环境:营造氛围,奠定基调(这条不常考)
注:如果文中次要人物是“我”(即以第一人称叙事),可加一条:以第一人称“我”叙事,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1.侧面衬托,个性鲜明。(对人物)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对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对环境)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4.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对主旨)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真题演练:
                         难忘那些写春联的日子
                                            曹玉祥
①儿时的记忆里,每到腊月二十六七,就是爷爷开始写春联的日子。
②不但要给自家写,还要给全村的人写。一天可能写不完,甚至要两三天。
③进了农历腊月,家家户户基本上就准备着过年了,几乎逢集必赶,零零碎碎地买年货回来。香、蜡、纸、炮是必买的,其间一定有一个卷成筒的大张红纸夹在腋下或握在手中,那便是写春联的红纸了。白底红面,纸质有好有差,纸质好的就越厚越红。
④我家的春联要么事先写好,要么是等各家写好之后,年三十晚上写。进了腊月二十六七,爷爷就早早吃完饭,把堂屋打扫干净,从八仙桌下拉出一个小供桌(八仙桌模样的小桌),冲正门口放好,桌子内外两侧各放一个小凳儿。桌上一大一小两支毛笔,倒半碗墨汁。准备好之后,爷爷就眯着眼坐在一把藤椅上等。不大一会儿,门口就来了三三两两腋下夹着红纸卷的人,大人居多,也有小孩儿,有一些觉得让人写字不能倒贴墨汁的忠厚人,手里还会拿一小瓶墨汁。来了几家之后,爷爷便开始动工。他坐里头的小板凳,我坐外面的小板凳,爷爷写,我扶纸。所谓“扶纸”,就是帮爷爷把纸扶正,他写好一个字我便往后拉,让爷爷的手始终在一个舒服的位置上写字。旁边大多数时候是父亲或叔叔帮着裁纸。裁纸也是一个技术活儿,贴在不同位置的春联,裁法各不相同。不同的裁法,有一个结果,让整张的纸裁过之后不能有浪费,正好用完。爷爷也曾认认真真地教我裁纸,但我并不认真学,还裁坏过不少,爷爷也不生气,放在一边,废物再利用,写个斗方什么的。
⑤我只关心爷爷写字,爷爷在写之前,先把裁好的纸按不同要求叠好。一沓裁好的红纸在他手里左叠右折,折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块,最后对角线折两下,蝴蝶翻花一般。叠好之后,把纸往桌上轻轻一拍,双手往两边一划,折线处使劲摁一摁,再捏住一头,轻轻甩开,我便接住,用两手郑重地按住另一头的两个角。爷爷便用小臂在整张纸上一抹,左手按住一端,右手便拎起笔来,在海碗里蘸饱了墨汁,碗口抹两下,略作思考,深吸一口气,便龙飞凤舞地写起来。爷爷根据各家不同情况,行书、草书、楷书、隶书变着不同花样去写。爷爷写春联,从不看对联书,一口气连写几十幅,绝不会有重样的。爷爷写完一张,别人便接过去放在一边晾着,刚放好,爷爷第二张便又写好。负责晾春联的人来回奔走,先放地上,再是桌子上,椅子上,再没地方放,就平铺在床上甚至粮食垛上。天冷时墨干得慢,实在没地方放了,爷爷便停下手来继续叠剩余的纸,边叠边和别人说话。爷爷叠纸总是十几张纸一起叠,叠到最后也只有一个囫囵印儿,甚至有时看不到印儿,但爷爷从来就没有写坏过一张春联。如果时间紧了,就让别人边收边写。我坐在门口,时不时抬头看,爷爷的屋子里或明或暗的春联就像灶膛里的火焰,红通通一片!地面上、桌椅上、床上、粮食垛上,全是横七竖八的对联。有来一家写一家的,也有“批量生产”的。来一家写一家慢些,但爷爷从来不急;“批量生产”的边写边拿走,没有人在意是不是用自家的纸写的。爷爷有时边写边问人家有几间屋子、几个门。有的人忽然想不起来了,爷爷会问“你家的场屋可贴了?”“你们放小四轮的小房可贴了?”之类的话。爷爷对每家有几间房子和几扇门的清楚程度,不亚于记得自家的。那几天爷爷几乎不出门,每天就这么写,甚至有邻村来串门的也请爷爷来写。没有报酬,忠厚的庄稼人甚至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嘿嘿”笑两下便表示了谢意。爷爷客客气气地迎他们来,送他们走。有人来得晚,爷爷告诉人家第二天来取,他挑灯夜战,写完之后便坐在藤椅上喝口水,仔细瞅他所写的每一个字。
⑥后来爷爷老了,写不动了,父亲、叔叔偶尔会帮着写一写,但是别人总挑爷爷写的对联拿。再后来就是我写,我上的师范,“三字一话”要求很严,我虽写不好,但独爱毛笔字。我有时觉得写的还不如父亲,但爷爷总是笑呵呵地夸我:“写得不错!”
⑦我像爷爷一样写了三四年,甚至有时累得头昏脑涨。后来街上卖机器印刷春联的越来越多,春联各式各样,琳琅满目,尽显雍容富贵,豪华大气。来我家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少,我自己索性也不写了,从街上买了些贴在门上。⑧爷爷去世之后,看着放在老屋笔筒里的爷爷用过的毛笔,我很是留恋写春联的那些日子。
                                                           (有删改)
文中以“我”的角度进行叙述,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案:

①“我”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是文章中故事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将爷爷写春联的事情串联起来(2分);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2分)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