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语文复习三个科学方法:基础知识专题化、阅读错题归纳化、作文语言结构优化

2025-01-18 15:5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9人

要期末了,又面临着新年,这种重合总暗示着欣喜、新气象之类的,所以大人物讲话总不会忘记其中的谶纬之象,什么新年伊始万物复苏之类的,大部分是些毫无意义的套话。对孩子们来说,当然有点现实意义,搞个好分数,穿新衣服的时候,心里是舒坦的,收红包也会增加一点气势。

重视这些并不决定根本性输赢的考试,当然是对的。和林彪打仗一样,讲究“积小胜而成大胜”,重视每一次小胜利,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在每一次小战斗中检查自己的不足,身临其境感知敌人的凶残,强化自己的定力和毅力,这才是长久之道。语文学习就讲求细水长流,一次进步一点点,到中考高考,就是大进步了。所以会学语文的人,和历史上伟大的将军一样,具备成功的基本品质,也就是荀子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成功的品质,都是一致的;失败的理由,则千奇百怪。

语文学习,平时练习的知识点都呈现出分散状态,大考将至,在学习方法的调整上,注意适度调整,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基础知识专题化、阅读错题归纳化、作文语言结构优化。

一、基础知识专题化的关键,是把羊赶到圈里才方便宰杀

基础知识专题化不是什么新花样,小学语文老师其实最喜欢玩这个游戏,中学不少老师也很辛苦地帮孩子整理好,发下去——这不是重点,切记,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孩子究竟该怎样处理基础专题?

我用了这么一个说法去描述科学学习的要义,就是“把羊赶到圈里才方便宰杀”。

平时学习,学校都配发了单元练习册,一课一课地过,基础、阅读、古诗文、作文混杂在一起,相当于在草原上放羊,一垄一垄地吃,吃的过程中,有的羊跑远了,有的羊甚至跑到别人圈里去了,也不太在意,反正羊太多,丢一两只也瞧不出来。平时小考,弄不好丢一两分,不少孩子丢比较大意,不以为然,这是一种很糟糕的心态——真到了中考高考,命题人会乖乖就范,专考犄角上绑了红头绳的那只羊吗?命题人和孩子之间,是猫逮老鼠的关系,他们闲着没事就在看你如何放羊呢,他们喜欢把走散的羊放在一起让你辨认,而且犄角上并没有拴红头绳,自然也不会标上张三家的李四家的名字。也就是说,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字词句练习,如果给你搞成选词填空,搞成句子衔接的选择题,你就知道难度了。

所以基础知识专题化并不是根本要义所在,根本要义是:找错,然后处理错。程序如下:

1、选择自己有错误的专题,以比考试速度还要快一点的时间完成,比如一个选择题也就5秒。

2、对答案,把错题圈画出来。

3、把错题专门摘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中。

4、按照科学时限及时复习,所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时候就用上了。

注意,前两步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找散落在草原上的羊——这也是命题人喜欢吃的羊,喜欢乱跑的,都是营养好的;第三步的要义,就是把营养价值好的羊赶到一个圈里面去,别让再乱跑了,即便是你现在不吃,想吃的时候,冲进去宰杀即可。当然更重要的是,赶羊进圈的时候,你已经动了一次手,哪只肥哪只瘦,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如果您压根用不上第四步反复回顾这一条,那么我恭喜您,您是天才。天才都不需要回顾,只需要坐在一棵苹果树底下等待苹果砸在脑袋上,就能发现万有引力。或者去瑞士专利局上班,而且总走神,也能写出相对论的高明文章。除此之外,大部分凡人都要受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左右,被左右的力度不同而已,如果您是凡人,按照自己的规律适度调整重复的频率即可。

一个正常的孩子放羊,跑掉的不会有太多只,但这些羊要做出一顿好饭,你得琢磨烹饪技术了。只是辨认字形当然简单,辨析含义就难一点,放在语境中选择,就更难一些。几只模样很像的羊放在一起,让你归位,张三家的领回去,李四家的领回去——这成了高考的语言文字应用了,也只有经历了高考的人才知道,这么一种“赶羊进圈”的题,丢分率居然很高,用北京高考数据看,得分率在50%80%之间。

所以孩子需要警惕哦,终极赢家都是在科学处理自己平时面临的小问题。

二、阅读错题归纳化,要害在于对比分析三个丢分点

阅读理解总复习,切记不要学猴子掰包谷,一路走一路丢,归纳、对比、分析、深挖才是致胜之道。

归纳什么?就是把平时所有丢分题搞在一起,首先按照题型分类清楚;对比,就是对比同一题型的不同丢分点,哪些是知识性丢分点,哪些是语言组织性丢分点,哪些是解题思路上的丢分点,对比的过程就包含着分析在内;分析完了还没完,知识性丢分点,就要去强化知识系统,找资料差,找老师问;解题思路性丢分点,就要仔细对照解析,观察句子的组织方式,观察句子之间的关系;语言组织的丢分点,就要一一检查材料句是否充分,分析句是否完备,这些都是深挖。

怎么归纳?你把错题按题型抄在一起也行,坐上标记也行,你剪下来贴在一起也行,哪怕你抽它们两个耳光呢,只要它们能站好军姿,等待你随时检阅就行。

归纳、对比分析、深挖的目的,就是要在上述三个方面达到深化和固化的目的:

1、检查知识系统是否完备。知识系统搞来搞去就四项,语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中考高考一弄就出现“审题不清”这么一种说法,其实大部分是知识系统不扎实导致的。有时命题人突然把标点符号和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孩子想不起破折号的作用了;有不少孩子会突然认不出比喻是个什么玩意,能把同类相比认成比喻——张三长得很像他爸爸,成了比喻了。至于认不出反衬和对比,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悬念和伏笔,烘托和渲染,那更是家常便饭。

2、检查题型和解题思路的完备。阅读理解命题,总是从小到大,知识点逐步丰富起来的。随着题干涉及范围的扩大,解题思路才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认准这个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字词句段分类,事半功倍。

3、检查答案的语言组织。答案的语言组织,从原则上看看,就是要注意答案四性,答案顺序的逻辑性,术语运用的准确性,原文结合的紧密性,语言组织的完整性。从操作层面看,就是要观察你的答案是否由三种句式组成——手法句,材料句和分析句,尤其是材料句和分析句,两者相互依托,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没有能够准确概括文本内容的材料句,一切分析都是无根之水,尤其喜欢背模板的孩子可要注意了。所谓模板,其实就是高度概括的分析句,猛一看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玩的就是一个高大上。您可小心了,阅卷人可不是废柴一堆,拿几句大话就吓唬得了的。

中高考,清一色模板化的语言组织方式,是清一色的零分——如果这个汉字抽象的话,我可以把它转化成阿拉伯样式,更容易看清:清一色模板化,就是清一色0分。没有功劳还有苦劳那种想法要不得。

三、作文语言结构优化,要害在于扩写主要物象,提升语言表现力

写了一个学期作文了,到期末的时候,就不必再反复练新题——当然,作文审题是致命性的因素,大考来临之际,作文首先要树立这么一种心态:求稳,优化细节。切不可在立意上挖空心思,总想一鸣惊人。大凡想在立意上玩新花样的,基本上都以脱题而告终。

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是,立意只要达到基本明确,结构合理,语言表现力十足的文章,和一篇立意高远深邃,试图吃天,但结构不合理,语言表现力不足的文章,谁的得分高?

我想很容易就能做出这个判断,后者得分更高。

中考作文是按照板块赋分的,以50分满分为例,中心与材料价值20分;语言表现力价值16分,结构价值10分,文面价值4分。你总在“中心”上打主意,总想搞出一个谁都没搞过的高深东西,那时不现实的。语文老师说,中考作文主题就四种啊,校园类、亲情类、成长类和社会类,你能搞出第五类吗?鲁迅先生写来写去,不也是四类吗?巴尔扎克写来写去,不也是四类吗?在中心上乱做文章的,常常发生的事情是,你的选材根本配不上你的中心,不信你写一部《金刚经》玩玩?这个中心够高深了,咱们的选材搭配不上。所以,只要不脱题,求稳,这个20分就不会是拉分的主要项。

语言表现力和结构安排,才是孩子们作文的主要拉分项。

一般来说,在不脱题的情况下——中心与材料结合紧密,语言表现力过关了,作文就进入二类作文的境地了,也就是说,能得4044分,如果再优化一下结构,则比较容易进入一类作文的境地。

作文就是文学,文学就要讲究语言的准确和生动,如何达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就要在表达方式和修辞上狠下功夫,细读一些好文章,一一批注。结构调整稍微复杂一点,语文老师常说的流水账作文,实际上是把背景式铺垫按不住的表现。作者想写爬山,先写爸爸回来了,出主意说周末去爬山,然后“我好开心”,左等右盼终于到周末了,又睡不着,好不容易等到天亮,连忙准备东准备西。终于出门了,一路上看到小鸟如何,白云如何,窗外的景色如何……700字的文章,都写到四百字了,人还没到山脚下呢——这是背景式铺垫过长,把主要情节都按在脚底板下面了。

解决流水账,不妨先尝试一下倒叙的手法或者扬抑的手法,写人记事的作文就倒叙,写景的作文就扬抑,先抑后扬——你写母亲试试抑个不停?你自己也受不了啊,总说妈妈坏话,压岁钱不想要了?倒叙一用,自然就把流水账克服了。世界上的道理从来都是这样,一物降一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流水就是铺垫过长,铺垫,就是对次要事物不断地渲染呢,总有一种办法去克服的。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