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小论文成为必考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且分值多达12分之多,题型又灵活多样,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考生得分普遍偏低。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未雨绸缪,重视历史小论文,掌握解题要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论点、论据、论证。当然,高考试题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200-250字),要写好这篇小论文,尽可能拿到高分,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1.认真审题,读懂设问,明确观点,把握方向。
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明确主观点。有些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观点,比较简单明了;有些是需要根据所给材料提炼观点,还有些题目要求更高,是根据材料寻找论述方向,自己明确观点。无论是哪一类题目,关键要读清楚设问,寻找材料关键词,亮明观点。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论点,遴选史实。
遴选,就是谨慎的选择。在选择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选择史实材料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此外,几乎所有的论述题都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不要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考生在论证观点、遴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概而言之: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
3.谋篇布局,注意角度,史论结合,梳理结构。
历史小论文总体结构常表现为: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结论。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
4.充分论证,逻辑清晰,语言精练,学科表述。
考生把论点论据紧密结合撰写论文。一定要牢记紧扣主题,观点先写,论据紧跟,论据不能空洞重复,必须客观分析,最后一句话结论,揭示历史规律。行文要注意论文化,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而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滥用文艺性的修饰语,否则,徒费文字,无分可得。字迹一定要清晰,便于得分。
5.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二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例1:应对挑战,融入世界——中国近代化的足迹。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对危机,艰苦探索,也开始了融入世界的历程。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近代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长达30年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只是器物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故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应运而生。从变法图存到推翻封建王朝,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近代化一步步向前迈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未彻底的批判封建制度,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思想,呼唤“民主”、“科学”。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举起了继续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大旗。随着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国防科技的成就,中国近代化曙光再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目标。21世纪,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
历史告诉我们,从被迫融入世界到主动融入世界,中国的近代化是曲折的、开放的过程。但应对挑战,融入世界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点评:一篇小论文应具备以下要素:
①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
②论据充实,材料恰到好处。
③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
④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
⑤语言要有史学特点。要真实准确又富有文采,要讲究理性且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
6.史论式的小标题可采取结构分析法。剖析文明社会的结构可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展开,而各自文明又有本身的结构,如:物质文明——农、工、商、社会生活;政治文明——各种制度;精神文明——文、史、哲、艺科。有时为了说明文明社会结构中的某一部分面貌及其特点,或综合描述某一文明结构的整体面貌及其特点,就必须正确理解各个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实际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于事件的分析,可从背景、经过、影响,再结合内在逻辑进行论说:对于背景的论说,基本可按照由大到小,由近到远,由世界到中国,由概括到具体,由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的思路组织材料;经过应该概括;影响的剖析可以按照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本国到世界,由具体到概括的思路。对于人物的分析,一定要史论结合,即说出人物的贡献或主张,之后,简单评述其影响。有的观点也可以运用对照法(正论和驳论)来论证观点。
7.论文结构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例二:高考真题回顾:
材料: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他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赏析:
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的条件。理由有四:
①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在欧美完善并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与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②在经济方面:欧美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使这些国家获得原始积累和劳动力。17世纪荷兰、18世纪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
③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又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④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明朝海禁政策及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文化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这些前提条件,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
范文3: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血腥、杀戮甚至是毁灭,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战争的表面部分,是战争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我认为战争有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战后发展的新机遇、新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结论,同时也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毫无疑问,和平是发展进步的前提,没有和平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当今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总会遇到各种发展的瓶颈,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找到突破的方式,甚至相对以前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一种倒退的现象,比如二战爆发前面对空前的经济危机,各国无视20世纪世界市场形成这一事实,为了本国的利益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各国谈判无果,单单依靠和平方法无法打破这一壁垒,各国要发展作为一针强心剂刺激着各国用暴力手段打破壁垒。在二战中参与冲突的国家都希望获胜,得到本国发展的最有利空间。他们为了在战争中获胜,消灭对方,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这恰恰刺激了国内军事工业的发展,战争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一战前人们发明了飞机,但却无法突破飞机不能长时间在空中飞翔的问题,一战爆发后,德国为了更好地观测战场和杀伤对手,改造了飞机,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飞机,中途岛海战美国率先使用电子战取胜,实现太平洋战争的重大转折,德国为了空袭英国,发明火箭技术,为后来运载火箭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这些军事技术在战争结束之后,运用于民用,民用飞机、原子能、互联网、航天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战争的消耗其实就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当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大大削弱时,政府会竭尽全力干预经济,为战争服务,进而刺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战后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仅仅是罪恶和屠杀,它也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手段。
最后再次强调:怎样提炼观点或主题。
1.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直接作为观点或主题;
2.如果材料直接给出观点,让你论证,则按要求论证;
3.如果材料是图表,要从纵横信息分析甚至材料标题和信息的出处都可能为你提供观点或主题出谋划策;
4.如果是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要综合材料得出观点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