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语文“革命题材小说”的应对策略

2025-01-18 16:0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90人

【阅读要点】

1.理解背景和历史环境

革命小说通常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革命斗争。在解答题目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即革命斗争发生的具体时空,比如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主要事件和人物等。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始终是小说阅读的重心,红色小说也不例外。红色革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往往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阅读时要善于对文中的人物分类,尤其要把握住他们身上的革命精神与品质,这是有别于其他小说的显著特征。革命志士包括将领、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我们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从而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3关注主题和情节

革命小说的主题通常与革命斗争、民族精神、人民利益等紧密相关。我们需要关注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情节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

4.注意语言和修辞

革命小说往往采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在解答题目时,我们需要注意小说中的语言和修辞,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5.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启示

革命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在解答题目时,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启示,思考小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启示和借鉴价值。

6.领悟革命小说的主旨内涵

(1)要了解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互结合;(2)要体会军民融合、鱼水情深的革命情谊;(3)革命的人情等。除了要结合革命时代精神外,还要从主要情节和革命人物入手,革命小说的主旨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这一点需要根据具体小说而定。

【教材衔接】

(1)要关注“女性”

《包身工》中奴隶一般的“芦柴棒”与小福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为中国而死的知识青年刘和珍与冯铿,《小二黑结婚》中大胆追求自由恋爱的小芹与利用迷信骗人钱财的三仙姑,《荷花淀》中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水生嫂,《党费》中为保护同志而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黄新……革命文化中的“女性世界”或“女性力量”,应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取向。

在人物塑造上,注意:

①这些个性化的女性形象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生存于群体中的个体,是群像中的个像。如《包身工》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来写,“芦柴棒”与小福子是个像,而包身工整体是群像;《荷花淀》不仅仅写水生嫂,还写了她周围的几个妇女;《党费》亦是如此。

作品力求人物的动态成长,在情节演进中完成性格的蜕变。比如《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是典型的个像人物,被小通讯员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感召,由在异性面前忸怩不安,转变到一针一针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那个破洞;由借被子时的心有犹豫,转变到将新被子铺盖在牺牲的小通讯员身上。再比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们”,是典型的群像人物,她们经过一场遭遇战的洗礼,最终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战士。

考察革命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觉醒与转变,还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及其生活的特定时代。如《党费》中的黄新,是1931年入党,丈夫卢进勇又是红军,她生活在土地革命战争的低潮时期,随时会被叛徒出卖,久经血与火的考验, 自然要比新媳妇和水生嫂显得更为成熟与机警。

(2)要关注 “传承性”

革命文化无法脱离传统文化,而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以《荷花淀》为例,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正因为这些女子们爱家爱亲人,深深懂得有国才有家,才会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送丈夫到战场上去。水生的父亲也对水生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 家国情怀渗透到每一个革命者以及普通民众身上。又如水生嘱咐水生嫂最重要的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不单纯是贞节的问题,而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宁死不屈的高贵人格。还有前文提及的“水生嫂们”冒着生命风险去看自己的丈夫,更是传承了中华女子忠贞勇敢的美德。

《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与“我”和新媳妇,因“男女有别”而产生了种种冲突,但我们不仅不认为人物思想封建,反而觉得军民之间就像“百合花”一样感情纯真。可见,对于一些不合革命潮流的传统方式,要持理性批判态度。

【教材链接篇目】

1)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百合花》茹志鹃

主题:革命牺牲精神、革命斗争精神、军民鱼水之情

2)高中语文选必中册《党费》王愿坚

主题:革命牺牲精神、对党忠诚与热心

3)高中语文选必中册《荷花淀》孙犁

主题:革命牺牲精神、革命斗争精神、军民鱼水之情

【必备知识】

革命文化精神内涵

①革命牺牲精神 ②革命斗争精神

③革命信仰信念 ④革命奉献精神

⑤军民鱼水之情 ⑥革命无畏精神

革命人物形象特征

①爱国为民、不计名利 ②挽救民族危亡、助力国家振兴

③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④不忘初心,矢志不移

⑤对党忠诚,信仰坚定 ⑥拥军护军之心

【典题精练1】

嘱咐

孙犁

①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②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③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④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⑤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归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⑥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⑦“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⑧“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⑨“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见一见就好了。可能够吗?”

⑩“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维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杆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端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改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在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辨别自己的村庄”“走得很慢”“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表现水生“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理。

B.小说第⑤段写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丢鞋甩袜抱养大的”,目的是表现出水生嫂养育孩子的不易。

C.小说生动描写了水生嫂撑冰床子送丈夫上路的场景,其中水生对水生嫂说的“慢些”,表现了水生对妻子的依依不舍。

D.小说借助水生嫂的叙述,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采用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既呈现了八年来水生在外打仗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不仅写出了人物美、人情美,而且情节曲折离奇。这也符合孙犁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一贯文风。

C.文中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场景,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富有象征意蕴。

D.结尾两段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塑造了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战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8、夫妻二人短暂相见又匆匆别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9、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嘱咐”为题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表现了水生对妻子的依依不舍”错误,应为表现水生对安全的考虑。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情节曲折离奇”错误,小说叙述水生请假回家,夫妻二人说话,女人送水生走的情节,情节缓和,没有起伏跌宕。

8、答案:①短暂相见:丈夫突然至家,水生嫂初见水生,喜极而泣;孩子熟睡后,水生嫂心中既涌起养育孩子的不易之感,又满怀幸福和欣慰,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之情。②匆匆别离:当听到水生说第二天早晨还要参加战斗时,水生嫂先是惊讶,但还是用她的行动表现了对水生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的理解与支持。

9、答案:①人物塑造:在嘱咐之中凸显了人物彼此的爱和关心,又彰显了他们爱国爱家的革命人物形象。②情节设置:故事的高潮部分围绕“嘱咐”展开。③主题思想:突出主题,“嘱附”中体现了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精神。

【典题精练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递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

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懊,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来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瞭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了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伢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您……”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D.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3.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6分

4.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由“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可知,钱袋子并没有说服同志们,也没有和后文情节做伏笔,后文老妈妈的食物包是讨饭而来。

C.“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错误,由“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可知,她并不是累得没有胃口,而是不舍得吃。

D.“身体衰弱”错误,由“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可知,老妈妈不是身体弱,而是讨饭要粮食太累了,再加上岁数大了,上山走不利索。

2【答案】C

【解析】C.“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错误,由“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可知,主要突出她内心的镇定从容。

3【答案】①烘托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为后文情节作铺垫。②表现革命者生存环境的恶劣。

【解析】

人物上,前文交代“‘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写出了我们面临的艰难处境——敌军搜捕,饥饿威胁。此时老妈妈站了出来,告诉我们“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老妈妈的坚定、沉着打动了我们,以至于“洞里鸦雀无声”,因此“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

环境本身作用上,同时,山风呼啸,浓雾团团,可见革命者们生存的环境极为恶劣。

情节上,正因为山路难行,才有了下文老妈妈用头顶着包包,艰难爬行的情节,因此,环境描写为后文情节作铺垫。

4【答案】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

【解析】

本题分析行文思路,可以从情节发展和读者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可知,此时我军面临敌军的搜捕威胁,不能下山,因此“我”并不知晓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景,这样更符合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逻辑。

通读全文可知,老妈妈是一个立场坚定、为党奉献、关心爱护伤员、沉着冷静的老党员,她一心为了伤员,不惜自己年迈的身体,因此老妈妈不会主动交代自己是下山讨饭,而非用钱买饭。

结合后文“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可知,这些东西是老妈妈讨饭讨来的,不是买来的,因此,作者不交代讨饭过程,可以更好的引发读者思考,可以让读者想象老妈妈讨饭的艰辛。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