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悟“波澜”真意,以经典为范例
所谓“波澜”,绝非简单的情节起伏,而是于叙事间巧妙运筹,做到张弛有度、起起落落。恰似江河奔涌,时而风平浪静,积蓄力量;时而惊涛拍岸,掀起高潮,牢牢揪住读者紧张的神经,使其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就拿《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桥段来说,堪称波澜式叙事的典范之作。故事开篇,“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仿若平地一声惊雷,瞬间绷紧读者心弦,紧张氛围扑面而来;紧接着武松凭借矫健身手躲过老虎的凌厉攻势,一扑、一掀、一剪,局势稍有缓和,读者刚松一口气,波澜却再度涌起——武松抡起哨棒痛击老虎,却不想哨棒劈在树枝上断为两截,赤手空拳直面猛兽,险象环生,读者的心再度被揪到嗓子眼;直至武松与老虎展开殊死肉搏,生死较量扣人心弦,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跟随武松一同经历这场惊心动魄的激战。这般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恰似汹涌海浪撞击礁石,不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故事的魅力值拉满。
二、解锁常用技法,打造叙事亮点
1.抑扬生变法:反转魅力,柳暗花明
“抑扬生变法”是写作百宝箱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运用这一手法,能让文章瞬间“活”起来。其要义在于对笔下人、事、物,巧妙施展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策,而后陡然一转,颠覆读者预期。好比为读者精心铺设一条曲折小径,行至转角处,豁然呈现别样景致,收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以写一位外表邋遢却心怀大爱的拾荒老人为例,开头详述老人衣衫褴褛、居所杂乱,遭人侧目嫌弃,此为“抑”;随后笔锋一转,讲述老人省吃俭用,多年来默默资助贫困学子上学,这份质朴善良、无私大爱令人动容,转为“扬”。正是这一抑一扬间的剧烈反差,让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也平添曲折之美,牢牢吸引读者目光。其结构模板简洁明晰:先抑(扬),铺陈铺垫,待读者形成初步印象后,陡然一转,亮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实现扬(抑)的升华。
2.悬念解疑法:吊足胃口,引人探秘
悬念,宛如文章中的神秘磁石,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是作者蓄意安置在文中某一处(开头吸睛、中间承上启下皆可)的疑问火种,瞬间点燃读者急切探寻、热烈关切的心理火苗。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之所以风靡全球、粉丝无数,悬念设置功不可没。
从《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身世之谜,到《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命运走向,一个个悬念环环相扣,驱使读者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操作时,依照“设置悬念→探因释惑→解疑明旨”的模板徐徐展开:开篇抛出悬念,如“那封神秘信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关乎家族兴衰的惊天秘密?”瞬间勾起读者好奇心;接着循着线索层层剖析、抽丝剥茧,探寻真相;文末精准解疑,点明主旨,让读者恍然大悟,收获解谜的畅快阅读体验。
3.情节反转法:出其不意,趣味丛生
“情节反转法”堪称给平淡叙事注入强心针的妙法,旨在打破常规逻辑,让情节半路“急转弯”,呈现颠覆性变化与反差。常规叙事遵循起因、经过、结果的线性流程,而反转情节则巧设“起,承,转,合”布局,在关键节点扭转乾坤。
欧·亨利便是此中高手,其经典之作《警察与赞美诗》,流浪汉苏比一心求进监狱过冬,屡次故意作恶却未能如愿,眼看他洗心革面时,警察却毫无预兆地将他逮捕,结局反转令人猝不及防,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写作时紧扣结构模板,起笔点明事由,承接部分平稳叙事,待读者渐入佳境,猛然抛出反转情节,打破常规认知,最后巧妙收尾,给故事画上意味深长的句号。
三、剖析成因关键,贴合读者心理
文章波澜跌宕,绝非凭空而生,背后蕴含三大深层动因:一是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生活本就是五味杂陈、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里鲜有无风无浪的顺遂情节,写作者需扎根生活、洞察世事,精准捕捉素材的波折特质;二是紧扣读者心理诉求。文章能否牵肠挂肚、出其不意、令人惊喜或叹息,皆取决于读者阅读时的微妙心理。故而选材、构思要洞悉读者“口味”,投其所好;三是仰仗写作技巧的巧妙施展。深谙事物复杂性与读者心理后,作者需化身叙事“魔法师”,灵活选用顺叙、倒叙等手法,巧妙布局。重大案件类素材,倒叙开篇、悬念先行,能瞬间抓住眼球;若结局出人意料,顺叙娓娓道来,反而更添波澜,《智取生辰纲》便是巧用倒叙营造悬念的绝佳示范。
四、明晰适用范畴,精准发力创作
“波澜跌宕法”并非万能膏药,有着特定的“用武之地”,尤其适用于写人叙事类文体,像是记叙文勾勒生活百态、小说编织跌宕故事、童话故事营造奇幻世界,皆能借此法大放异彩。掌握这一技法,如同手握画笔,在文字画卷上尽情挥洒,勾勒奇峰异景,让笔下作品告别平淡无奇,变身阅卷老师眼中的璀璨明珠,斩获高分佳绩。
在考场作文的激烈角逐中,熟练运用“波澜跌宕法”,定能突破常规,在一众平铺直叙的文章里脱颖而出,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为你的作文高分之路强势赋能。
文章开篇设伏,奠定怀旧、温情基调后,抛出疑问“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恰似悬念解疑法的开场,瞬间勾起阅卷者对父子间故事后续走向的强烈好奇,预埋下情感伏笔,牵引着人一路探寻。
童年部分,作者笔锋轻转,着力描绘父子相处的温馨日常,父亲放牛时吹笛、捏脸蛋等细节,满是宠溺,爱意流淌。这是情感上扬阶段,将父子情烘至暖融,画面感十足,如潺潺溪流,沁人心脾,让阅卷老师沉浸于这份纯粹亲情里。
但“波澜”随之乍起,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进入欲扬先抑的关键段落。作者借青春期叛逆心理,大肆“抑”父亲:嫌弃烟味、黄牙,埋怨没本事……情绪急转直下,往昔温情遭遇现实冲击,父子间筑起心墙,矛盾冲突凸显,打破前文的温馨平和,使故事生出揪心张力,契合情节反转法精髓,也精准拿捏生活复杂性,情节过渡自然,毫无生硬之感。
好在收尾处峰回路转,外出求学后的归家情节,是全文高潮与情感升华。月夜小路重逢,“我”泪崩相拥,请求吹笛,笛声再起,父子情破冰回暖,多年隔阂烟消云散。此处回归“扬”,彰显深沉父爱,回扣开篇悬念,完成情感闭环,宛如柳暗花明,令阅卷者悬着的心终得安放,沉浸在和解氛围里,体悟亲情厚重。
纵观全文,作者巧妙融合悬念、抑扬、反转技巧,贴合“波澜跌宕法”,紧扣父子情主题,不疾不徐铺陈情节,把生活里亲情的曲折细腻呈现。弛有度,起伏错落有致,足见对该写作技巧的熟稔驾驭,是篇考场范文典范,凭此亮点,在一众平铺直叙文中脱颖而出,理当收获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