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共80分。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河姆渡文化
C.③——北京人遗址 D.④——元谋人遗址
2.在西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
A.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
C.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 D.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3.春秋时期,鲁国推行“初税亩”经济改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该举措的推行( )
A.标志着井田制的确立
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D.保障了鲁国的长治久安
4.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周边各族也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过程反映了( )
A.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 B.中外交流渐趋频繁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少数民族南迁
5.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6.秦始皇认为,“道路以轮轨相同,车车相随,则万里之内无难事”,《史记》中有“始皇……车同轨”的记载。据在河北秦井陉古道、云南曲靖秦故道车辙和辽宁朝阳城门车辙的考古报告,车轨尺寸与“舆六尺”基本一致。由此可知( )
A.地下材料的历史价值更高 B.文献记载均需得到考古验证
C.文献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 D.车同轨是出于完成统一之需
7.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该学者认为,秦朝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8.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设立中朝,牵制外朝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9.据载,“(东汉)灵、献之世……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 )
A.寒门子弟缺乏儒家思想的熏陶 B.朝廷不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核
C.人才选拔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D.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