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式” 写作法,常写常新

2025-02-22 00:5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82人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的高峰上,还是在日常写作的小径中,运用“文章结构式”写作法,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写作目的、受众群体等灵活选择。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各个部分之间过渡自然流畅。同时,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乘风破浪,驶向成功表达自我、传递思想的彼岸。

    一、开篇引人入胜之法

    1.悬念式开篇

    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令人好奇的现象开启文章,能瞬间抓住读者的心。例如,“在那古老城堡的深处,每到午夜时分,总会传出一阵悠扬而又诡异的笛声,这笛声究竟是何人所奏?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如同爱伦・坡在其作品中常常营造的神秘氛围,“在这篇故事里,我将带给你一种前所未有的惊悚与悬疑,让你在文字的迷宫中探寻真相。”悬念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文中寻找答案,为文章奠定了强烈的吸引力基调。

    2.情景式开篇

    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麦浪上,微风拂过,麦浪轻轻翻滚,劳作了一天的农夫们扛着农具,沿着田埂缓缓走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满足。”正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通过细腻的情景描写,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容易沉浸于文章之中。

    3.引用式开篇

    引用一句经典名言或诗句,为文章增添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不断探寻那股使心灵澄澈的源头活水,而阅读便是那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像许多经典议论文,开头引用名言后顺势展开论述,借助先哲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的观点阐述之路。

    二、文章主体构建之技

    1.并列式结构

    将文章主体分为几个并列的部分,分别阐述不同的观点或事例。比如论述“成功的要素”,可以分为“坚持是成功的基石”“创新是成功的动力”“机遇是成功的催化剂”三个部分。就像培根在《论读书》中,分别阐述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等并列的内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每个部分都清晰明了,共同支撑起文章的主题。

    2.递进式结构

    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或思想的深入程度,层层递进地展开。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个人到社会等。例如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先描述环境被污染的现状,接着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如工业排放、生活废弃物等,再深入探讨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如生态失衡、人类健康威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正如马克思在剖析社会问题时,从经济基础逐步深入到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对比式结构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写“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分别阐述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尊师重道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的特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对比,在对比中凸显各自的优劣,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事例运用之妙

    1.详略得当法

    在运用事例时,并非所有事例都要长篇大论。对于核心事例,要详细描述,如在论述“英雄的品质”时,若以岳飞为例,可详细讲述他精忠报国的事迹,从他的军事谋略、对国家的忠诚、面对困境的坚韧等多方面展开。而对于一些辅助性事例,则可简略提及,如同时列举其他一些古代爱国将领的名字如戚继光等。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主要人物的传记浓墨重彩,对一些相关人物则点到为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详略结合,使文章重点突出,节奏明快。

    2.多事例排比法

    选取多个相似的事例,以排比的形式呈现。例如论述“奋斗者的足迹”,“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成《史记》;李时珍踏遍千山,尝遍百草,著就《本草纲目》;徐霞客风餐露宿,遍历山河,留下《徐霞客游记》。”这些事例相互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比事例有力地支撑了论点,展现出奋斗精神在不同人物身上的闪耀。

    四、论证逻辑之要

    1.因果论证法

    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文章逻辑严密。在阐述“努力与收获”时,因为努力付出,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所以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清晰的因果链条让读者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认同文章的观点。

    2.假设论证法

    通过假设某种情况,来推导结果,进而强化论点。比如论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假设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任由污染肆虐,那么地球将不再是人类宜居的家园,“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这里是反向假设,警示人们若不重视环保,美好的未来将不复存在,促使读者反思并重视环保行动。

    五、情感表达之韵

    1.直抒胸臆法

    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毫不掩饰。在写对祖国的热爱时,“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广袤的大地,奔腾的河流,巍峨的山脉,都是我心中无法割舍的眷恋。”就像艾青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抒胸臆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温度。

    2.借景抒情法

    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秋风萧瑟,落叶飘零,那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如同我心中的愁绪,在风中无助地飞舞。”正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让读者在欣赏景物描写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六、语言雕琢之美

    1..修辞增色法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能驱散我心中所有的阴霾。”把笑容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笑容的感染力。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夸张地表达出友情的深厚,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富有美感和表现力。

    2.炼字法

    精心锤炼字词,力求精准表达。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春风吹拂下江南大地变绿的动态过程完美呈现,使整个诗句鲜活起来。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在“推”与“敲”之间的斟酌,体现了炼字对于提升文章语言品质的重要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七、结尾收束之力

    1.总结式结尾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概括。在论述完“传统文化的价值”后,结尾写道:“传统文化如同一座巍峨的宝库,其中的道德观念、艺术形式、民俗风情等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传承与弘扬,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散发耀眼的光芒。”总结式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让读者对全文有清晰的回顾。

    2.展望式结尾

    对未来进行展望,给读者以希望和憧憬。在探讨“科技发展的前景”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人类将攻克更多的疾病难题,实现星际旅行的梦想,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如雪莱所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展望式结尾激发读者对未来的期待,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呼应式结尾

    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开头若以“那远方的灯塔,在黑暗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起笔,结尾则可写“而那远方的灯塔,依然坚定地矗立在那里,继续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呼应式结尾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强化了文章的整体感。

    八、风格塑造之特

    1.幽默风趣风格

    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例如在写“生活中的小烦恼”时,“这日子啊,就像那调皮的孩子,时不时给你捣个乱,不是鞋带开了差点摔个狗啃泥,就是钥匙丢了进不了家门,可又能怎样呢?笑着面对吧,毕竟生活这出戏,没有点笑料怎么行?”幽默的风格如同马克·吐温的作品,“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

    2.严谨庄重风格

    在论述严肃的话题如学术研究、政治评论时,采用严谨的语言和逻辑结构。“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基于其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的,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和严谨分析。”这种风格体现出文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