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解题方法指导
2025-02-22 00:5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39人
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准确理解。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1.读懂句意(上下文)2.找标志性词语3.通读校验。文言文常以“曰” “云” “言” “对” “白”“道”“语” “谓” 为标志写人物对话,这些词语后往往需要断开。 [例句]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解析]“问”和“答曰”是明显表示“问答”的词语标志。注意: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它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常见可以帮助断句的虚词如下:(1) 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惟)、盍、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2)句首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是以、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至于、至若、已而、继而、然而、于是、岂、岂非、无论”在前面断开; (3)句首的叹词,“嗟夫、嗟乎、鸣呼”等,前后均可断开。(4)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俄而、 既而”等一般在前后都可断句。(5)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耶、哉、耳、焉、乎、与(欤)、兮、而已”等后面可断开。【例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代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谥号等。 第一人称代词:自、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妾、仆、在下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特殊词语:“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现代汉语“没有谁、没有什么”其前断句。名词、人称代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以其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示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分析:句中动词有“期行、期、不至、舍去、乃至”,因此可区分出五个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省略主语或者是承前主语。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2.表示疑问或反问:奈(若,如)……何、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 其(何)……乎、安……哉(也)、岂……哉(邪)、何……为、况……乎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3.表示揣度 :无乃……乎(与、欤)(恐怕……吧)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对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触类旁通断开几处的效果。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评析:这段文字之中,句式整齐,多运用四六句,穿插运用五字句,有序而灵动;多运用对偶、对比、手法。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参考答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参考答案: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