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9-21题。(12 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a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①,谒妙用真人②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③,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④,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①〔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②〔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③〔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④〔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⑤〔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翳,遮盖,这里指云。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略无阙处 (2)或王命急宣
(3)谒妙用真人祠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21.【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4 分)
参考答案:
19.(1)阙:同“缺”,空隙、缺口 (2)或:有时 (3)谒:拜见 (4)悉:全,都
20.(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21.甲文描写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蝉吟鹤唳 (4)素重幽居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是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C.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
10.甲文点明中心的是哪一个字?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7.(1)四时:四季 (2) 歇:消散。(3) 唳:叫 (4) 素:向来
8.(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
9.A (甲文是是南朝梁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10.美;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1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8.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1处,2分)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但少闲人( )
③水波不兴 ( ) ④出 于东山之上(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1.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2分)
参考答案:
8 苏子与客/泛舟游与赤壁之下
9.①与:一起; ②但:只; ③兴:起 作; ④于:从
10.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②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11. (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
(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右溪记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 (qī qiàn)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园林。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ǐ)形胜。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都邑:都会城镇。俾(bǐ):使。
5.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分)
则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6.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天下独绝( ) (2)互相轩邈( )
(3)悉皆怪石( ) (4)彰示来者(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8.两篇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两位作者怎样相似的情感和志趣?(3分)
参考答案:
5.则 宜/逸 民 退 士/之 所 游 处
6.(1)绝:绝妙 (2)轩邈:向远处和高处伸展
(3)悉:全、都 (4)彰:彰显、显扬
7.(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8. 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班彪①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②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②敷:铺叙。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七里之郭( ) (2) 亲戚畔之( )
(3)师保多阙( ) (4) 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 )
1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11.【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道”,甲文中的“道”,指道义,仁政和王道。君王要施仁政,行王道,才能赢得民心。乙文中的“道”,是人臣之道,班彪做到了哪些?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2分)
参考答案:
9. (1)外城 (2)畔同“叛”,背叛
(3)阙同“缺”,缺点 (4) 做,担任
10. (1)然而却不能取胜,这就是好的天时,不如好的地利。
(2)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11. (1)善于荐才。如:班彪上奏官属、师保,后又荐司徒廉。 (2)著书立说。如:既有高才,又好写作。敷文华以纬国典。
(3)敢于担当。如:倾侧危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