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看了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才知姚雪垠把李自成写简单了!

2025-01-24 17:3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9人

《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与《乾隆皇帝》,这是一幅跨越二三百年时光的长卷,将康雍乾祖孙三代帝王的辉煌与沧桑,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长达十多年的笔耕不辍中,作者二月河以其独特的笔触,不仅勾勒出这三代帝王的雄才大略与人性光辉,更在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描绘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动群像,以及社会百态的纷繁复杂。

为何取笔名为二月河?

在年满40岁,正式出版《康熙大帝》第一卷时,“二月河”这个笔名才首次亮相。为何选择“二月河”作为笔名?二月河解释:凌解放是他的本名,但这个名字与他所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于是,他决定寻找一个能与历史相契合的笔名。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溶解,不正如同二月里河流初融的景象吗?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巧妙借喻,也寓意着他笔下的历史,如同冬日里的冰凌,在春天的温暖下逐渐融化,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更重要的是,二月河特指黄河,那条滋养了华夏儿女的母亲河。1947年,年仅两岁的二月河,便随同身为老八路的父母,过黄河南下,历经辗转,最终在河南南阳安家落户。取笔名为二月河,是对他根源的铭记,是对母亲河深情的致敬,也是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来处,数典忘祖。

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

二月河笔下的历史人物,并非冷冰冰的史书记载,他们或英明神武,或深沉内敛,或风流倜傥,每一个角色都跃然纸上,仿佛穿越时空,与现代人进行着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二月河曾说:“不敢说是为古人画像,让今人照镜子,这些年我实际是用这几部书在与‘上帝’谈心。所有的读者都是我的上帝,我在这里与你们共同谈心。谁在书里找到你们自己,那就是你们自己。”

二月河的性格中,既有粗犷豪放的一面,也不乏严谨细致的品质。他的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生动诠释了这种自信与谦虚并存的独特气质。他给自己定下了“三条守则”:守时、守信,以及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在他看来,专注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然而,这位后来成为历史小说大家的二月河,儿时却并非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他从小就喜欢特立独行,率性而为,不受传统规矩的束缚。父母因工作繁忙,加之频繁调动,他常常被一个人留在家里或是寄宿在亲友家中。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养成了调皮顽劣的性格,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更喜欢逃学去摸鱼、抓螃蟹,字也写得歪歪扭扭,常常因此被老师批评。小学留级一年,初中留级一年,高中又留级一年,直到21岁才高中毕业。

但二月河对课外读物却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上初中时,他就津津有味地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读高中时,他又偶然读到了《红楼梦》,对这部书更是情有独钟,如饥似渴。然而,老师并不喜欢这个功课不好又酷爱读杂书的二月河,甚至用“饭桶”、“废物”这样的词语来斥骂他,说他“真是个没出息的大笨蛋”。

对于这段“不光彩”的经历,二月河从不避讳,反而常常津津乐道地讲给别人听。他深知,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不同的,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分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和能力。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二月河更加坚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只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鼓励,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做人要老实一点,做文则应狡猾一些

二月河一向主张,做人要老实一点,做文则应狡猾一些。他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探险,得有点波折,有点悬念,才能吸引人。每当他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就仿佛化身为那主宰芸芸众生的帝王,笔下流淌的是凌驾一切的气魄。“写作的时候,我就是天下第一。我写的是帝王,是那种一言九鼎,掌控天下的人物,我得有那种气势,那种自信,才能让读者信服。”但现实中的二月河,却与这种霸气的形象大相径庭。他从来没穿过什么体面的衣服,前襟上还常常留着刚刚在厨房忙碌过的油渍,谈起话来也是大白话一把,亲切得就像隔壁的老大爷。

二月河说,写书就像是给自己的情人写情书,你得真心爱她,处处替她着想,看她喜欢什么。但这绝不是要你曲意逢迎,媚俗。他坦言,每当他沉浸在写作状态时,就完全是目空一切的,甭管你是什么大人物,都得听他的调遣。他的笔下,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都不过是他的棋子,任由他摆布。但一旦把书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虔诚的臣民,诚恳地接受读者的评判。他说:“书是我的孩子,但孩子长大了,就得让他自己去闯,去接受社会的检验。”

二月河的这种性格,或许与他的军旅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军营的10年,他只顾读书不问路,孜孜不倦地自学,夯实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结构。那时候,他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表现优秀的他,先后入党、提干,还被评为全国自学成长奖。一切都水到渠成,仿佛命运都在为他铺路。

二月河常常对蜂拥而至的采访记者说,军营的10年是他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在那所“大学”里,他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自律,更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他说:“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二月河。是部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我来写!

1982年10月,已是中国红学会会员、河南红学会理事的二月河,赴沪参加红学研讨会。会上,有学者叹惜康熙在位61年,诗文、音乐样样精通,治国有功,却没有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二月河一听,就像部队点名喊立正一样,“腾”地站了起来,“我来写!”面对这位37岁的文坛无名小卒,众作家学者一笑置之:他行吗?

但二月河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创作上的艰难沙漠之行。白天,他带着无人照看的女儿上班,拼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的29平方米的斗室里,铺上满地报纸,蹲在上面汗流浃背地查资料。整理资料时,为了不使手臂沾稿纸,两臂上缠满了一圈干毛巾。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两三点,累得腰酸背痛,但他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经过两年多对康熙的反复考证,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笔记小说中寻幽发微、钩言稽沉,二月河对康熙时期的风土人情、官场世态和时代风貌已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开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创作。冬寒夏暑,他锲而不舍地写作,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和笔下的康熙。

我写的是真实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帝王

为了写好康雍乾三代帝王,二月河进行了高密度的资料收集工作。那时候,什么《清人笔记小说大观》、《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清史资料》、《故宫档案史料》等等,连清人当初的日记他都统统搜集起来。包括宫廷礼仪、皇帝衣貌档案、食膳档案、起居注等,事无巨细,他都一一研究。

“这东西,没有什么巧办法,就凭自己的感知、悟性,还有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掌握、理解。”二月河说,“当时,一斤豆腐多少钱,我都知道。还有纯度10%的银子到99%的银子怎么识别,皇帝一年360天,什么时辰穿什么衣服,这都需要从查资料开始。”

他不喜欢做笔记,就喜欢做卡片。哪一本书,哪一页,都分类整理得清清楚楚。有些书不在图书馆,他就在破烂摊、废品收购站里淘。包括琴棋书画、一般人家的住宅、官宦人家的住宅怎么布局、进去以后怎么确定方位等等,他都一一记录下来。

“我这样写出之后,没有专家敢挑我。因为我拿的是第一手资料,我写的是真实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帝王。”二月河自豪地说。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让读者看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看到了他那个执着于历史、执着于创作的灵魂。也难怪易中天教授评价:看了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才知姚雪垠把古代史,把李自成写简单了!

我正在忘记

二月河,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对清史的深厚谙熟,一挥而就,150万字的四卷《康熙大帝》横空出世,一举成名。这部宏篇巨著,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史实为依托,将康熙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顺治皇帝因爱妃病逝,心灰意冷,出家为僧,8岁的康熙就这样被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少年老成,智勇双全,完成了擒鳌拜、夺回大权的壮举;他撤三藩,与吴三桂斗智斗勇,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他收复台湾,实现统一,让中华大地再次完整;他西征噶尔丹,平定叛乱,彰显了帝国的威严和力量。书中真实再现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历史场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而康熙晚年出现的九子夺嫡,更是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遗诏中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究竟是皇四子还是皇十四子?这一历史谜案至今仍未有定论,但在二月河的笔下,却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拼命三郎”二月河并不就此满足,他立志要超越困难,完成“落霞三部曲”的另两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九三伏,春花秋月,他笔耕不辍,仿佛与时间为赛,与历史为伴。为了再现康乾盛世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他甘愿下油锅,付出一切努力。他知道,创作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愿意迎接挑战,用文字去书写那段辉煌的历史。

曾经有一位台湾出版社的老板打电话关切地询问二月河在干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在忘记。”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哲理的回答啊!他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如多级火箭式的推进,为了保持原动力,必须在一定时候甩掉一节,重新补充燃料,组织结构,然后再发射。甩掉就是一种忘记,忘记过去的荣耀,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一切束缚和限制,只为了更纯粹地创作。

二月河坦言,随着一部部小说的出版,他现在写起来越来越难。一是因为已有的那些东西已经耗尽了他的心血和智慧,二是因为总有人经常地提醒他:“你是二月河,是名作家了。”这种身份的压力让他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此外,随着名声的增大,二月河的社会活动也陡然大增。采访、来访、电话、签名、开会等等应酬不断。这边刚坐下来展开纸,那边敲门声已经响起。但他却平静地面对这些,因为他在乎的是自己的读者。

他永远记得《康熙大帝》成书不久时的一件事。他到街上捡菜叶回家喂鸡时,一个中年人也跟着他帮着捡。他正纳闷不解时,那人说道:“你是作家二月河吧?我在电视上见过你,我是您的热心读者!”那一刻,二月河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他明白,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他的读者都会一直陪伴着他,支持着他。所以在二月河的眼里,不看重奖有多大,奖有多少,而看重的是自己的读者。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就是他最大的动力和荣耀。

生活中随和散漫,创作中却严谨认真

生活中的二月河不讲穿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他经常脚穿布鞋,身着宽衣大衫,而且往往是里长外短,正反不分。有一次他应邀去某高校讲学,学校领导中午请他吃饭。大概是饭菜比较对口味,他吃得多了一点,把T恤衫的前襟沾了不少油渍,看着很不雅观。下午作报告前,他灵机一动,把衣服前后换了一下。听报告的数千名大学生竟然也没有看出来,有的还以为是大作家穿着赶时髦的新式服装呢!回去后,二月河把这件事讲给家人听,笑得大家前仰后合。他还洋洋得意地说:“怎么样?我的聪明才智无人可比吧!”

这就是二月河,一个在生活中随和散漫,但在创作中却严谨认真、充满激情的作家。他用自己的文字书写着历史,用自己的才华感染着读者。他的故事,就像他的小说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和魅力。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