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荆楚一带有个著名的大盗名叫王克章。此人从来都是孤身作案,因行动迅捷,又身有神力,许多人都着了他的道。
官府多次搜捕,奈何王克章极其狡黠,压根就捉不到,地方官一闻其名便头痛不已!
王克章身怀胆略,常混迹在民间各色人中,且爱将银钱送贫苦之人,故此百姓多替他打掩护。便有那想去举报的,等带人来时,王克章早无影无踪。如此数年,官府楞拿他没丝毫法子。
王克章曾对人放言:“某恨世道不公,故而投身绿林。虽然干的是打家劫舍的营生,却也有三不取:
一者贩夫走卒,此辈终日辛苦,不过求温饱尔,某若劫他,与官府何异!
二者独行客人,某若一身武艺劫他,便是以强欺弱,有辱绿林风范;
三者妇孺之辈,某是大丈夫真好汉,若对妇人孩童下手,便无脸立于天地之间!
某所劫者,皆富人与官员尔。汝辈有钱,便送些与某受用也是应该,怎敢污我为盗……
这年,京师某大员致仕还乡,为其押送行囊的车马就足足十三辆,其间多是金银器皿,绫罗绸缎,恰应了那句俗话: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此时王克章盗名已遍布四方,荆楚道路又是还乡必经之处,为防劫夺,大员派了百名卫兵护送。
这夜,押送队伍宿于某驿站。这百名护卫队连驿站人员竟莫名其妙直睡到次日正午才陆续醒来。众人查点行囊,十三辆马车还在,但除衣服布匹外,金银细软竟都不翼而飞。
某老爷大怒,一边勒令地方官全力侦缉盗匪。并扬言:若地方捉寻不回自家行囊,便要奏请朝廷,称荆楚有前明反贼出没,请调大兵前来征剿。
一时间,荆楚地方惶恐不已,官员们四处派出侦探,但都无果。百姓们也叫苦不迭,恐怕自己被当前明余孽剿灭。
情势危急之际,忽有人报告:近日,某山寺无故起火,整寺皆被焚毁。该寺原有老僧一名,整日只诵经念佛,并不与人接触。火发时,附近村民担心老僧安危,皆前往救火。待火灭后,并未发现尸骸……
众人联想起几天前大员被劫之事,恐老僧与此案有关,慌忙报告官府。
地方得报后,忙发海捕公文,定要拘拿此僧。
公文发下不久,便有一老和尚来到官府自首守。他自称:“贫僧并非反贼,但贫僧的徒弟王克章的确犯了大错,故此特来投案。老朽乃世外人,尘事皆不过问,今后也不再过问世事。大人物品皆在某山谷中,可派人前往自取。切莫坏百姓生计!”
说罢转身离去,众衙役也不敢强行扣留,竟让他自去了。
地方官大喜,忙派人前往山谷中仔细搜寻。众衙役到了老僧所说山谷,却都哑口无言。原来此谷荒僻幽灵,内有百丈深潭,从高处观望,潭底的确隐约有物,但四壁陡峭,根本没路可下。
众人无奈而返,并如实回报,大员知这金银是万万拿不回来了,他也担心再闹下去会激起变故,只得自认倒霉,怏怏离去。
荆楚道路也自此相安无事,王克章也再未作案,更无人知其下落。那位著名的大盗渐渐被人淡忘……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乾隆年间。黄蘖山某石洞中忽出现一位老僧,他面目黢黑,整日默坐于枯枝败叶上,既不开口说话,也没人见过他饮食。
附近村民都称这黑和尚来历不小,定是达摩重现,于是每天有人前来围观,并送饮食。但老僧仍闭目不语,仿佛石雕一般。
有人为逼他开口,便折稻草刺其鼻孔。老僧忽然睁开双眼道:“休要戏耍,某乃王克章也。今日当离此世界!”说罢,再次合起双目,人们再试探时,竟已圆寂了。
大家都好奇王克章是何许人也,有一白发老者叹道:“王克章是当年横行荆楚的大盗。当年他劫了某大员金银后销声匿迹,那时我才十岁。如今我已八十,如果真是他的话,怕已百岁高龄了!”
众人惊讶不已,下山后纷纷商议,要为王克章择墓安葬。谁知次日再去看时,尸体早已不见,洞内石壁上却多了一个斗大的“去”字……
素材来源《清稗类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