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从有效预习开始

2025-01-16 11:17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48人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从有效预习开始

杨 英

摘要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可由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和检查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百科之母”因此成了学生最讨厌的课程。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从有效的预习开始。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预习;自主参与;激发创新

不知什么时候起,最优美、最生动的语言文化课程已让学生感到无趣,语文课成了学生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而无趣,学而无法,学而无果,自然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而出现上面的结果。在此,我想仅从语文学习的预习环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入手,来探究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途径。

首先谈谈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不闻不问或硬性要求,导致学而无趣。前者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不闻不问,不作任何要求。后者则表现为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千篇一律,过分死板的规定。比如:课文你得读两遍,哪几个字你必须抄写五遍,哪些词语你得查词典解释含义,分段落写段意,等等。结果导致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可言,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最终收获却并不大。

究其原因,前者一方面是老师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可能认为“自主预习”就是“自由预习”,既然是“自由”,你就不应该去过问而由学生自己安排预习。后者是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太高,生怕学生预习不到位,一包到底,连预习练习都编了,这么详细,孰不知过于认真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变得不自主了。这样没有正确的引导或是要求过死,都导致学生预习无趣,从而使学习积极性减弱。

二、方法不到位,导致学而无法。其表现为虽然要求学生预习什么,却不教给学生怎样去预习,学生也不懂得预习的方法,比如:课文应该怎样去读;立足于词、句、段、篇,应注意什么;阅读提纲怎样去写;立足于阅读感受,应该如何提问等等。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讲,这样学生在预习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导致学而无法。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老师不应该过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对预习的研究不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不少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也就很简单草率,那就是:课文读一读,生字写一写。长此以往,学生不会方法,也就不喜欢预习,也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落实检查不到位,导致学而无果。其表现为预习布置后,却不去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想起来就查一查抄写情况,想不起来就作罢。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我读没读书,老师也不知道。于是从此也懈怠了,这样永远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老师认识不到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学生预习了,上课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不预习反而更好;另一方面是怕麻烦,怕检查花时间。有位教育家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或肯定。而教师预习检查不到位甚至不检查,没给学生一个说法,结果不言而喻。

针对上述预习环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要想让预习达到有效甚至高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增强学生的三种学习意识——主动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成功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预习是通行的教学步骤,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在教学中,我将有效预习分成三个层次,下面谈谈具体做法,以供商榷:

一、注重基础,初步解读

首先,设计精彩的单元话题导读及围绕文本或作者链接的相关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情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优美的语段,掌握与文本相关的诗词、文学文化常识,丰富其语言积累、文学文化内涵。其次,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语境辨析等多种方式理解字义、词义,积累文本中的重要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等基础知识;文言文中则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通过自查互批,加强重要知识的积累。再次,既然以学生为主体,那就要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不给学生任何的束缚,让学生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并随时将自己的初读体验记录在笔记上。带着这种体验,再了解学习的重难点,根据文后思考题,再读文本,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作出批注,写出自己的读后再体验,达到初步解读文本的目标。

二、展示成果,提升综合能力

预习成果展示是巩固已得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必要的知识反馈过程。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据学情和课标的要求,将预习成果展示不仅仅定义为互相交流,更定义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我坚持的原则是“方法指导要到位,文本阅读要到位,知识掌握要扎实,学生参与要全员”。

所以我将成果展示分为三步:第一步,落实双基。叶圣陶先生认为“考查必须认真”,要想预习长期有效,光靠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远远不够。这一环节先由小组检查,再抽号代表本小组参加班级集体检查,或是纸条形式的基础知识小测,形式不一,但不超出学生积累的范围,让他们充分享受积累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要求95%的学生达标。第二步,小组自主交流阅读体验。学生将自己的初读体验和读后再体验与小组成员分享,合作解答课文后的思考题,把自己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存在的疑惑与小组成员交流,互相启发,以求解决。这个环节是人人有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步,阅读成果交流。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此期间,还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边想、边说、边听、边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个交流活动中,老师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活动中,与生互动;另一方面要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检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以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做好具体的反馈。

三、提出疑问,个性化的解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经过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解决了文本中一些基本问题;再经过互相启发,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在基本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其对文本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思考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上,需要向老师请教才能作出解答,或者形成新的教学资源留到课上借助全班同学的智慧加以解决。这样逐渐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避免了学习文本的“千人一面”现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整个预习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文本的无限空间,又给学生进行了宏观的方法指导和调控;既注重了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融汇整合,又注重了对文本的领悟和创新性的阅读;既关注了学生的群体发展,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预习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整个过程教给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越来越浓厚。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