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2024年热点+观点+金句

2025-04-03 12:0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31人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实词虚词,一一对应。做到不曲解,不遗漏。

特殊句式,一一落实。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体现句式特点。

语意语气,一一贯通。合乎文意,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实词的翻译


1.保留原词。古文中留传至今的同形同义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均可保留原貌,不必翻译。例如: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这些名词古今形义皆同,可保留不动,无需翻译。

②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中牵涉到时间、人名、地名、官职,以及与现代汉语同形同义的“勇气”一词,均可不译。


2.添加字词。即在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构成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弱”,译为“弱小”; “怯”,译为“ 胆怯”。

②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地”,译为“土地”;“ 固”,译为“险固”。


3.替换词语。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去替换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的,或者所表达的意思与古代汉语说法不一样的词语。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例如:

(1)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橹”译为“盾牌”。

(2)夫晋,何餍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餍”通“厌”,译为“满足”。

(3)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4)改变说法。有些词语从古代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或扩大缩小,或发生转移,或感情色彩变化,翻译时要避今义而取古义。例如: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师说》)

“众人”古义为“一般的、普通的人”,不可以按今义“众多的人”去翻译。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学者”译为“求学的人”,与今义“学问渊博的人”也有很大差别。

(二)虚词的翻译

1.有实在意义的,必须进行翻译。

(1)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之”,指示代词,译为“这”;“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介词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以”,译为“用”。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前一个“乎” 译为“在”,后一个“乎”译为“比”。

(3)连词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以” 译为“并且”,“则”译为“那么”。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以” 译为“因为”,“而” 译为“而且”。

(4)语气词

①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也哉”,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呢”。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邪”,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吗”。


2.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一般不必译出。

(1)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定语后置标志的“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3)衬字作用的“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4)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的“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5)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6)表发语词。

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句子的翻译

1.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例如:

①(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省略主语“张衡”。

②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劝学》)

省略谓语动词“跃”。

③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 )击柱。(《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介词宾语“之”,指和氏璧。

④蹑足( )行伍之间,而倔起( )阡陌之中。(《过秦论》)

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从”。


2.调序法

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如: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者”,定语后置标志,“可使报秦者”做“人”的定语,译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之”,宾语前置标志,应译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于”,介词,状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以”介词,状语后置的标志。译为“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3.转述法

文言文中涉及的典故,部分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等,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表述。例如: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布衣”是借代用法,以人物的衣着特征代人物,穿布衣的人,即平民百姓。译为“普通百姓”。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可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③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乞骸骨”是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辞职的习惯说法,如果照字面直译为“乞求骸骨”,就难以表达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所以只能按照它在此处的意思,转述为“请求告老还乡”。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句中有互文现象,翻译时要加以还原,可译为“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

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这个句子用了铺陈的修辞手法,语意连贯,气势阔大,翻译时可把它浓缩,转述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置换法

文言文中有部分固定的句式,可以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去置换。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庸……乎”,表示的意思是“难道……吗”,按照现代汉语译为“难道是知道他是比我先出生还是后出生吗?”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不亦……乎”,表示的意思是“不是……吗”,可译为“众人把它同等看待,不是很可悲吗?”

类似的还有“有以”“无以”“孰与”“如……何”“奈……何”等固定句式。


三、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方略


(一)整体把握,熟悉语境

正确翻译的前提是要对文意有个大致的了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找到译句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它上下文的句子,特别是对省略句的理解,要通过语境的把握,明确其所指的对象和范围。例如湖北省高考试题,翻译“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只有联系上文,才能正确理解谁与谁共谈,谁剖析入微,叹什么不能测,补出三处省略,把此句译为“(王湛和王济)于是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的学问)深不可测。”


(二)分析要点,识得关键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得分点均涉及重点的词法、句法。翻译中要通过对要点的分析,识得关键。例如湖南省高考试题“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要点是:①“行”,品行;②“森然”,严肃、严明;③“法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


(三)调动积累,联系已知

文言翻译中遇到疑难词句,除了结合语境进行推断,还要注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联系学过的课文,做过的练习,寻找词语对应的义项,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例如福建省高考试题:“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庖”是句中翻译难点,但如果能调动知识积累,联系“庖丁解牛”做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再如,“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要点是“信足乐矣”,如果能联想到《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也就能准确翻译为:“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


(四)落实字句,贯通文意

翻译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多译,主观臆断,自由发挥。防止漏译,字字要落实,特别要看看通假、活用是否译出,代词、语气词是否落实,句式特点是否体现。防止曲译,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以今释古。例如四川省高考试题“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其中“而我奚以为用”为宾语前置句,又包含有疑问语气,要调整语序,译出问句语气,可以译为“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再如江苏省高考试题,翻译“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就要注意“屈意”的翻译,不可望文生义,曲译为“违背自己的意愿”,应是“(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