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2025-02-06 00:0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2人

初一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归纳能力较低;加上中国古代史文言文难理解;再者,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和开放性考试,优良的思维习惯和答题习惯尚未形成,故丢分较多。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排不同学生的答题缺陷,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

一、读清问题、读透材料——解题的基础
读——先读设问,再审读材料正文

1、先读题目设问有助于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明确作答要求
2、带着问题审读材料
①先看材料的出处(在末尾),可能会暗示材料的时代、国别、作者、事件,对答题有重要价值。《战国策》、《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食货志》等,对于我们研判材料信息有指向性;
②再阅读材料正文,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对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关键词做适当勾画,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找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问一般都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种形式多样的材料都是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阅读材料后,联想所学知识找取材料与课本内容具体章节的关联,翻到材料所述内容的那一课,对照设问,通过梳理、分析,推测判断,得出答案。

三、瞅准题目所设问题是解题的落脚点

1、注意设问分值,“看菜吃饭、看分答题”,例如2分可能包含两个要点,8分不太可能只答一个要点;
2、一个材料题设问包含不止一问,要做到一问一答,分点答题,标注小序号;
3、材料题对文字表达能力较高,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就事论事,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需要展开时再展开,用语要规范准确,杜绝口语化。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2分)
(2)请用史实说明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出观点,说明理由(4分)
(3)通过以上问题,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2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先读设问,再读材料,没有出处,跳过,把材料中关键词勾画,“前356年”“商鞅”“秦孝公”“处死”,已明确此题是考察商鞅变法相关内容。
第二步:找——联想材料核心内容与书本知识哪一课相关联,迅速锁定第二单元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目《商鞅变法》内容。
第三步:答——第一问,“最能体现性质”,商鞅变法性质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从而确立封建社会性质,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故从土地制度经济层面着手。(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战国封建社会确立
注意第二问“说出观点并说明理由。”这是2个问题,做到一问一答,标注小序号。
第三问,变法成功条件,多角度联想商鞅成功因素:从改革的社会环境、支持者推行力度、变法者自身的品行(公正无私、执法严明)、变法内容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维护哪些人的利益等。言之有理即可,禁止口语化答案,就事论事。


参考答案:
(1)答: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2)答:①商鞅变法成功了。
②因为“商鞅虽死,其法尤行”,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3)答: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