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中考作文分数高与低,有很多评判标准。其中“立意”这个评判标准,可以说是文章分数高低的决胜因素。古人说“文以意为先,意犹帅;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由此可见的,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特别是初中作文,老师在阅卷时,看到的可能多是两种情形:要么是立意特别低幼的文章(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立意),要么是那种无病呻吟、硬性拔高、空喊口号的文章。试想如果阅卷老师在评分时,看到了一篇立意非常饱满、内容深刻高远的文章时,他们会怎样?一定是击节赞叹。高分抑或满分自然而然就来了。因此提升学生文章立意,是带领学生快速提分,冲击满分作文的刚需。
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写作的立意能力呢?
首先要搞清楚立意优劣的点有哪些。一般是三个:深刻、丰富、高远。深刻,代表看问题的深度,看到的是本质;丰富,代表看问题的广度;高远,代表看问题的高度。丰富和高远,都能反映一个学生视野与心胸广阔与否。
其次要分析一下这三个点,哪个能在最短时间内,带学生提升。通过多年实践总结,我得到的结论是“丰富”。另外两个点(深刻、高远)甚至可以说取决于学生的天赋,所以只能顺其自然,老师在训练学生时不能不练,但也不必刻意,不必在意。
再次就是搞清楚文章的利益从哪来。一般是从两个地方来。一个是从对考题的解读中来,另一个就是从自己所选的素材中提取而来。
最后确认训练方案或训练办法。要想让学生快速掌握“立意丰富”的方法,快速提分,只需要训练两个点即可。一是“审题破题”,二是“素材改编”。下面以考题为例说明。
案例一:全命题作文题目“最美的声音”。
审题解题。这个题目的解读应该用“从物质到意识”“从客观到主观”“从物质到精神”的思维方法去解读。物质层的声音,是需要用耳听的,指向的是客观世界;精神层的声音,则是需要用心听的,指向的是主观世界。如,我们可以说“唐宋诗词是中华母亲最美的声音”。在选材写作时,选择那些爱国诗人的诗词,一边描写那些诗人吟咏诗词时的物理声音,一边抒情议论这些诗词所承载的精神声音,一个入耳,一个入心。这样文章的立意就会丰富了。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讲解后,用语法特点相似的题目训练学生,巩固这种审题解题的思维习惯,就能让学生快速提升立意上的分数。
素材改编。“最美的声音”,写母亲的嘱托与唠叨声,写三个生活片段,表达对母爱的赞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如下修改,使得文章的立意变丰富。
写自己在不同年龄听到妈妈日常嘱托唠叨时的情景,从童年的倍感幸福,到少年的反感逆反,再到而今的感激感恩。仍然是描写三个生活片段,中心仍然是赞美母爱,但纵向上也表现了自己的成长,表现了一个人在成长中对同一事物认知的变化。这样一来,文章立意就变丰富了。
案例二:半命题作文题目“一样的( ),不一样的( )”
审题破题。这个题目本身的信息,不具备多重解读的可能,所以在审题解题上,想要获得丰富立意特别难,因此,把目标放在素材选用上。
第一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素材内容写自己从七年级到八年级再到九年级,写三年校园环境是没变的,自己在校园的人文环境也是没变的,但自己每一年都在变。中心立意就是“自我成长”。
第二种。一样的(关系),不一样的(情愫)。素材内容写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自己和老师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从初一时对老师的膜拜,到初二时对老师的反感,再到初三后对老师的感恩。从而表现创作主题:师生关系没有变,一直都是一样的;但自己对老师的那种情愫一直在变,从而扣住“不一样的情愫”。这样来运用素材,中心立意就变丰富了,既表达了“自我成长”,又赞美了师生情,表达了对师恩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