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背后的创作故事:没听过它的人不会明了……

2025-04-03 10:2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11人

1956年,《上甘岭》主体部分完成,却卡在了最后的几个节点上,三不定,歌词未定,乐谱未定,演唱者未定,这可将导员给难住了,都说歌曲才是灵魂,没有配乐,总感觉少了一点东西。

导演不放心歌曲,这是国民级电影,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出错,至少也得是顶尖的水平才行,要求不可谓不严格,接连找了好几个人,但最终的歌曲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或者说没有达到心里的预期。
 
眼看着距离杀青越来越近了,导演决定搬个救兵,乔羽,当时的乔羽是最优秀的作词家之一,把这个工作交给乔羽显然是对乔羽的一份信任,乔羽也明白,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他很感动,但作词这块,真不是一下子锤脑袋就能想出来的。
 
尤其是导演的特殊要求:没什么特别要求的,只要能够流芳百世就行了,要是一个优秀的歌曲,乔羽钻研几天也能创作出来,但是要流芳百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让乔羽想了很多次,都没有找到下笔的办法,这尤其是乔羽没有深入参与到上甘岭战役,没办法亲身体会到战士们的情绪。
 
当过乙方的人都清楚,没有要求就是最大的要求,乔羽现在就是这个乙方,导演就是甲方,这份担子压在他的身上,那可真是没什么解决的办法,但乔羽也知道之间是虽然得靠灵感,但也拖不得,急不得。
 
没办法乔羽决定既然自己没办法体会上甘岭的情况,毕竟现在上甘岭也不可能重新开打,就决定来到拍摄场地,自己探查一下,既然真实情况看不到,那就只能将拍摄影片当作是纪录片来看看。
 
上甘岭拍的很优秀,乔羽不得不承认这,但正是电影拍得好,反而让乔羽不敢轻易下笔,他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太菜,反而跟不上电影的质量。
要是还依旧用宏大的歌词未免有些喧宾夺主,乔羽本心不希望电影的基调变得沉重,为什么那时的音乐这么强大, 因为一句歌词就是作词家几个月的钻研,而现在,乔羽还没想到一句歌词,这就很尴尬了。
 
此时的乔羽必须沉下心,想沉下心就要放下心,才能有更多的灵感,长春是个好地方,一来到到这里,乔羽就被长春吸引住了,来长春这么多天,乔羽还是第一次观察长春,就像岳阳楼记的情况一样。
 
辗转间,乔羽看着远处的大河小孩子,就做出了一个巨大的决定,歌词的基调要温暖,只有温暖动人心,也能最大限度的驱散上甘岭的悲壮,就这样乔羽久想到了第一句歌词,一条大河。
 
只要有思路,创作的就很快,成稿出现后经过导演的检查,十分完美,除了一句话,一条大河这里,导演觉得万里长江更好,但乔羽感觉一条大河更好。
 
毕竟长江一个南方河流,怎么也跟上甘岭产生什么联系,倘若有长江,那漠河,松花江、黄河又算是什么情况,歌词的说法要有普适性,乔羽成功说服了导演。
 
事实证明,乔羽真的非常有才,历经这么多年,一条大河依旧没有脱离时代,依旧是人们非常喜欢的歌曲,至于说流芳百世,至少现在100年快要来了。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我的祖国》背后的创作故事:没听过它的人不会明了……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