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点评|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芭蕉舒展,问题无尽》

2025-02-21 20:1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3人
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 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 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芭蕉舒展,问题无尽

张载有诗云:“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芭蕉叶不断展开,但是其新芽并未减少。(意象引入,富于形象性,加强了文采)正如当今时代,许多问题貌似能快速得到答案,但本质上,我们的问题并没有、也不会减少。(回答作文题中的问题,同时明确自己的观点)

万物互联,问题与答案间似乎只隔了一个回车键。表面上,问题得到了某种解答,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切实减少。(紧扣材料,再次强调观点,用语准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能够给出精确的距离,却无法破解“玉兔号”登月的技术难题;它们能够完美地呈现经济年报,却难以攻克“黑天鹅”“灰犀牛”等发展难题。(以现实予以佐证)有人说,能够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不是可以针对问题作答了吗?此言非虚,但它们的解答只是基于人类已有的知识积累,且往往只是对网络信息的剪裁、修改或拙劣的拼凑,这样的解答显然与数学家严密的推理、经济学家严谨的论断相距甚远。(辩证分析,合乎情理)

不仅如此,许多关涉人类自身的问题本就没有唯一的答案,难以靠工具或技术迭代来解决。(进一步阐释,说理充分)迷茫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小雷音寺中“躺平”的“佛系”青年,仍然无法凭借搜索引擎解答他们的灵魂难题;置身于政治博弈,在制裁和变动中生存的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真正的腾飞。(再次以事例进行论证,且言简意赅,语言诙谐)
进一步讲,旧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新问题的依托与起点。正如不断抽新芽的芭蕉叶,始终清澈的半亩方塘,新问题的嫩叶与活水,会不停地出现。(进入更深的层面论述,比喻论证使论证活泼生动)卡尔·萨根说,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发问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只要人类步履不停,问题便会如影随形。

那么,问题减少的错觉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地说,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忽视暂无答案的问题。(挖掘“问题减少”的本质原因)在信息社会,人们困于同质化的圈层,只想停留在无问题或问题答案触手可及的“舒适圈”。但这样的话,我们不仅无法成为会思想的“芦苇”,甚至连“存储知识的硬盘”也称不上。(语言机智,富于表现力)有鉴于此,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一代青年,我们不应被答案易得的论调迷惑,而应沉潜于暂无答案的问题,不断索求解决之道。(水到渠成,发出呼吁)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芭蕉叶的舒卷周而复始。(再引诗句,回扣开头,意象开头,意象结尾,首尾圆合)物性不穷,义理无尽,问与答的循环也没有终点。在信息时代,青年们提问、回答、再提问,“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如此螺旋上升,则必将持续书写精神图景的亮丽篇章!(再次总结升华,展望美丽图景)
(老井点评)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