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
类比论证即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也称类比推理或类比法。《汉语大词典》上有这样的定义:“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其可靠程度取决于前提中确实的共同属性的多少,共同属性和类推出来的属性的关系是否密切。因此,运用类比时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也就是说,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比较类推过程中,重点在于突出其“相同特点”,这个“相同特点”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能够充分地论证中心论点。
论证逻辑如下:
A有属性a、b、c、d
B有属性a、b、c
所以,B有属性d
我们可以通过对地球的分析而推出火星有可能存在生命,论证如下:
地球是行星,绕轴自转,有昼夜,被大气包围,有水,有生命现象。
火星是行星,绕轴自转,有昼夜,被大气包围,有水。
因此,火星上可能有生命现象。
类比论证是一个比较类推的过程,由具体到具体、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进行比较,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结论。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区别在于对比论证重在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类比论证则重展示事物之间的“共同性”。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不同。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论证;类比论证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进行推演。类比论证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比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句话,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类比,指明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其中的达尔文的发现,是客体;马克思的发现,是主体。文章重点就在于赞扬后者。而两个发现都极为伟大,所以就有了可比性。
例1.农作物栽培有一项“墩苗”技术,为使庄稼长得更好,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中耕和压土,抑制幼苗茎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庄稼生长是这样,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年轻干部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一个递进式的历练培养期。选拔干部不能唯台阶、唯资历,但必要的台阶、资历也是需要的,这就是守格。随意破格、出格就要闹笑话,甚至犯错误。(《“守格”与“破格”》)
分析:例1论证的是“守格”的问题,主体是年轻干部需要历练培养,需要必要的台阶和资历。作者拿来一个“客体”,即农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墩苗”技术与之类比。其中“庄稼生长是这样,人才培养也是如此”,既在承上启下,也表明了“类比”这一论证方法的特点——就在于提炼出两者的共同性。
例2.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手不离劳动,身不离西沟,心不离群众。仿造此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手不离笔,身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通讯再发达、网络再便利,都只是新闻记者工作的武器,而不是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身不离基层 心不离群众》)
分析:例2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所论述的对象是新闻工作者,作者在指出新闻工作者(主体)应该“心不离群众”的时候,先拿申纪兰(客体)的“心不离群众”说事,两者形成类比关系。而重点,则在于主体。这种类比,看似前者游离于主题之外,实则其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致的,包含有新闻工作者应该向申纪兰学习的意思。
例3.最近,一档名叫《国家宝藏》的电视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热情。其实,相比无言的文物,国家宝藏更埋藏于亿万民众的心底与脚下。以历史的罗盘指引前路,以精神的灯塔凝聚力量,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分析:例3是一个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结合的范例。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热情”,而埋藏在亿万民众心底和脚下的“骨气和底气”,则更有着崇高的意义。“无言的文物”与无形的“历史罗盘”“精神灯塔”形成类比。同时,“国家宝藏”一词也指“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又运用了比喻。两者结合,使文章倍增文采,富有哲理。
例4.激扬决胜力,还需精谨细腻、涵养耐心。围棋收官中,双方先后进入读秒,但高手取胜之道,在于沉稳有序、缜密计算、处变不惊。否则,便可能一着不慎,功败垂成。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战,既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更要蹄疾步稳、丝丝入扣。面对临近“交账”的紧迫,慢不得、松不得、耗不得,同时也不能草率从事、粗枝大叶、敷衍塞责,必须下足绣花之功,又好又快地取得实效。下足苦功、精心细致,不浮躁、有静气,方能做到针针精巧、线线妙连。也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脱贫样板。(《奋力激扬决胜力》)
分析:例4的分论点是“激扬决胜力,还需精谨细腻、涵养耐心”。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先以围棋收官读秒阶段高手的表现(客体)为例,用来说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战(主体)时同样需要的精神品质。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沉稳有序,缜密计算,处变不惊”“蹄疾步稳,丝丝入扣”“下足苦功,精心细致”。这个类比论证从众人熟悉的客体入手,论证当前最为热点的问题,由彼及此,既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又使文章具备了很大的张力。其中的“否则”“同时也不能”又运用了比对手法,短句与长句交错使用,文采斐然,说服力很强。
例5.也应看到,共识不会自动形成,也绝非一蹴而就。即便是拉弓射箭,要想一举正中鹄的,也必须考虑距离的远近、气流的影响。以改革为例,凝聚共识往往是首要难题,如果没有广泛的共识,压力就会变成阻力。(《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分析:例5也运用了类比论证。拉弓射箭与改革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一方面要有共识:对于拉弓射箭而言,是“鹄的”,对于改革而言,是“广泛的共识”;另一方面,“远近、气流”会对能否中的形成影响,而“没有广泛的共识”同样也会变成阻力。前者为客体,后者为主体,前者为后者服务。这就像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前面邹忌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妻、妾、客对他的评价引起的思考是客体,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意义,而一旦与关涉君王决策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产生类比关系,它就具备了重要的意义,显得不同寻常起来。
要保证类比论证的有效性,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
类比论证中的“类比”,是“同类相比”。
“同类”的含义是两个事物必须具有相同的属性。
类比论证常规的推理过程:已知具有某种明确属性的事物具有某种特点,那么其他具有该明确属性的事物也应当具有这种特点。
论证完成后,其结论必须得到实验或实践的证实!
评价一个类比论证的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实验或者检验是必要的;如果结论无法进行严密的实验或检测时,需要考虑论证过程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两者在哪些属性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这些相似点与结论有什么关联关系?
两者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这些不同点与结论有何关联关系?
类比论证的重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需要发现重要的相似点,以及发现重要的区别;类比论证的基础是从事实出发,结论也要回到事实,而且结论必须能够经得起验证。
如果两个事物的属性没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或者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更多一些,这个论证就值得怀疑;
如果属性相同点与结论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那么结论也应当怀疑;
如果属性的不同点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要条件,那么结论也值得怀疑。
注意事项
类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有很强的说服力,又启发人思考。在运用类比论证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发现类比论证中的类比事物(客体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主体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即“类比点”,并对学生反复强调写作时要善于利用这种“类比点”来阐释(证明)自己的论点(观点),这样才有说服力。如以邹忌受蒙蔽而类比齐威王受蒙蔽,受蒙蔽是二者的共同点,即“类比点”。秦桧和张光斗的假话是二者的“类比点”。类比的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所以应该充分挖掘、利用类比事物的共同属性。
2.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即客体事物和主体事物是同类,如邹忌的“妻私于己”“妾畏于己”“客求于己”和齐王的“宫妇私于王”“朝臣畏于王”“庶民求于王”两者在属性上是相同的同类事物,所以,邹忌从自己受蒙蔽自然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令人信服,使齐王欣然受谏。又如微博中黄万里的儿子有感于张光斗的话,引发他设想了秦桧说他本来“要直捣黄龙府”,这和张光斗说他本来就“不赞成修三门峡大坝”,这也是同类的,让读者觉得张光斗的说法和秦桧的同样是荒谬的。
3.用来类比的客体事物应该是确已定论的,才会可靠有说服力。秦桧这个历史也是史书上早已有定论的,是典型事例,用他来比张光斗,确实同样具有说服力。
4.要注意积累,等到写作需要的时候,就自然能发挥联想或想象,信手拈来,随意驱遣,下笔成文了。学习、积累并掌握议论文的一些论证方法,能学以致用,不但把道理阐述得清楚,而且能具有艺术性、形象性。
由此可知,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个事物非同质同类,是形成比喻论证的前提,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论证的关键;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事物是同质同类,是形成类比论证的前提,有相同点或相似点是形成类比论证的关键,这也是判断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最主要的依据。
材料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范文展示
文明的韧性
推开孤城万里,不见春风吹度盛世几千载;听凭朔风卷尘,唯见中华文明立风雨安如山。何以?中华文明藏有无尽韧性也。正是因为有深厚的文明之韧、悠远的历史之韧和无数伟人先辈的品格之韧,中华文明才独树一帜、悠远绵长。
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里,有《山海经》里游龙灵眸初启扶摇而去的古人想象的汪洋恣肆,亦有《齐民要术》“耕而不耢,不如作暴”的百姓智慧润物无声;有明君大殿上“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飞檐,亦有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有塞北高原上腰鼓阵阵激荡黄河之水,亦有幕春深处玉笛声声唤起故园之情。茶马古道上,驼铃声声,新摘的茶叶,新染的绸缎交到异乡商人手中。官廷之内,塞外名曲悠扬婉转,贵妃弄胡旋舞醉了君王。
包罗万象,海纳百川,这是中华文明的柔软。它敢于扬弃,善于包容,总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纳各种文明并内化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断革故鼎新,焕发新的生机。
多少次野火纷燃,狼烟四起;多少次危在旦夕,国如累卵,中华人民也曾畏葸不前,一溃千里,却始终不敢苟且。一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呐喊使他们汇成燎原之火,他们将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坚韧不屈,终得以重整家国,光复中华文明。中华人民用血肉之躯筑成铜墙铁壁,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内核——那是一颗跳动不息的心,这颗心用它的血液滋养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岿然不動,坚不可摧,这是中华文明的坚实。这份坚实烙印在中华人民心上就成了顽强不屈的品格,有如汉字里的“人”,只是站着,便可力扛江山万万年。这份坚实让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不改本色,亦能够步履铿锵,迈入新时代世界文明的殿堂。
丘吉尔曾说:“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柔软而坚实的人性力量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面对各国文明互相竞逐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车辙下没落文明的遗骸,时刻警惕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以蒲苇之柔软包容,以磐石之坚实捍卫,坚守韧性,护中华文明之河生机盎然,万世流长。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中华文明用她特有的“韧性”绵延整个民族,养育一代代精魂。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作为青年的我们,不如先从以身传承这种民族韧性开始,向着心中的理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