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情圣”:汤显祖与《牡丹亭》

2025-02-21 20:2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5人

“知县大人辞官走啦!”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一个消息在浙江西南的穷乡僻壤遂昌县炸开了。仅听着只言片语的人们慌了,纷纷奔向平时最热闹的茶肆打听,更多人簇拥在县衙门前,希望能再见到那道熟悉的身影。

扬州钞关,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界处,江边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行船,一条行船正在做最后的起航准备,船上的汤显祖凝视着北边的河山出神。

北边,风尘滚滚,竟是遂昌官吏和百姓代表赶到了。他们在江关饮泣,恳请汤显祖回遂昌,继续当他们的父母官。汤显祖望着这些熟悉的脸孔,动情地劝道:“诸位请多保重,就此别过吧。官场于我如浮云,不必为了我的离去而伤心难过。”

人群只能望着船影消失于江水尽头。汤显祖感于此情此景,哽咽着写了一首《戊戌上巳扬州钞关别遂昌吏民》:

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

清朝拂绶看行李,稚子牵舟云水间。

01

今日说“官场于我如浮云”的汤显祖,昔日也曾挥毫写下豪言壮语:

弱冠精华开,上路风云出。

留名佳丽地,希心游侠窟。

历落在世事,慷慨趋王术。

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

——汤显祖《三十七》(节选)

汤显祖生于江西临川,这里也是500年前一代名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故乡。同王安石一样,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天性聪慧,早有文名。他5岁便能对对子,12岁作诗显才华,14岁补县诸生,21岁便中了举人。

除了古文辞章作得好,汤显祖还是个小“百事通”,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如无意外,汤显祖接下来就可以体验一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乐了,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哪能没有意外,造化弄人方是常态。

隆庆五年(1571),22岁的汤显祖首次赴北京应春试,落榜了。3年后再去,又落榜了。

汤显祖年轻气盛,没有泄气,他去了南京国子监进修补习,准备3年后再接再厉。补习期间,他结识了“学霸”梅鼎祚和沈懋学,三人惺惺相惜,把酒论诗,约定日后“苟富贵,无相忘”。

万历五年(1577),赴北京赶考的日子又到了,汤显祖和沈懋学都信心十足。这一次放榜,沈懋学状元及第,汤显祖依旧名落孙山。那年的榜眼是张嗣修,当朝首辅张居正的二儿子。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人不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个人的政治威望和权力达到了巅峰。但张居正有个烦恼:他的大儿子在万历二年(1574)的会试中落榜了,气得他想停考五年。现在他的二儿子也要考试了,为了让儿子堂而皇之地金榜题名,张居正想了个绝世好办法,那便是笼络大才子们给张嗣修“陪考”。

你想啊,如果张嗣修天天跟大才子们一起组局玩儿,那么他高中前三名,别人也会觉得这是因为他是个货真价实的第一流才子,不会想到其他。根据晚明人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记载,张居正甚至私下让人向汤显祖转达承诺,可以保证他拿个好名次。

面对当朝首辅张居正的邀请,汤显祖却摆摆手,而“聪明人”沈懋学则去了。

揭榜当日,汤显祖死盯着状元和榜眼的姓名,久久不能释怀。在后来的诗中,汤显祖呐喊道,这是一个叶公好龙、千里马被埋没的时代,自己28岁了,如同一把可以安邦定国的宝剑,可是君王却不来察看,难道自己只能归隐山林了吗?

谁道叶公能好龙?真龙下时惊叶公。

谁道孙阳能相马?遗风灭没无知者。

……

贱子今龄二十八,把剑似君君不察。

君不察时可奈何?归餐云实荫松萝。

——汤显祖《别荆州张孝廉》(节选)

万历八年(1580),一模一样的情景再度上演——张居正还有第三个儿子。

平心而论,张居正是个识才的时相,他希望汤显祖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没打算亏待汤显祖,许个鼎甲是没问题的。然而,汤显祖还是那个汤显祖,他又严词拒绝了:“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至此,10年之间,汤显祖四度落第。

万历十年(1582)六月,汤显祖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张居正在京病死,张家很快被查抄,子嗣功名均被剥夺。

一年后,34岁的汤显祖最终以极低的名次——三甲二百一十一名考中了进士,由此迈上崎岖坎坷的仕途。

02

汤显祖虽然实现了科举梦,但由于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排名靠后,且坚持我行我素,不肯依附后来的首辅申时行和张四维,因而只在南京得了个闲职。然而,闲则闭门读书,出则游玩南京的日子也持续不了多久,汤显祖的第一次贬谪即将到来。

万历十九年(1591)年闰三月,天空中有彗星划过,被视为不祥之兆。言官借此机会向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谏,不料龙颜大怒。万历皇帝怪罪科道诸官“无一喙之忠”,整日只知道“长奸酿乱”“旁观避祸”,因而降旨将六科十三道官员全部罚俸一年。

汤显祖想到了500年前那位从临川走出去的老前辈王安石。王安石上万言长书提出变法主张,后来得到宋神宗的认可,随即拜相,得以推行新法。汤显祖也想报效朝廷,有所作为,于是掏心掏肺连夜赶制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送至万历皇帝的案头。

文中指出,此次事件最大的过错方“非必六科十三道尽然”,而是首辅申时行和属下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最后甚至把矛头直指万历皇帝本人,说他先后错用了张居正和申时行二人:“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

奏疏一出,满朝震惊,万历皇帝大怒,将汤显祖贬至瘴疠之地徐闻(今广东湛江徐闻县),让他当个典吏,职位排在县令、县丞、主簿之后。

面对这一盆当头泼来的冷水,汤显祖愤然写下一段话:“去岭海,如在金陵。清虚可以杀人,瘴疠可以活人。此中杀活之机,于界局何与邪!”

自吟“伤心不问梁国老,白首湘江逐汉臣”的汤显祖,从来没有忘记报国的初衷。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500年前,苏轼两兄弟也曾被贬到这一带。当地教育落后,人文凋敝,当地人普遍存在“性悍喜斗”“轻生”“自贱”等倾向。在这个地方,作为典吏的汤显祖本来要负责的是刑政工作,他却投入了大量精力兴教育、启民智,创办了贵生书院。所谓“贵生”,意思是劝人勿轻生,天下之生皆贵重,生命很宝贵。他甚至亲自登堂讲学,在教学上对弟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有问必答,“日日津津不厌”,以至于后来当地讲学大受欢迎,“海之南北从游者甚众”。

汤显祖在徐闻任职仅一年左右。随着申时行倒台,汤显祖升任浙江遂昌知县。除了官位提高了一点点之外,所面临的环境不见得比徐闻好多少。刚到遂昌时,汤显祖只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好似世外桃源,然而“学舍、仓庾、城镇俱废,殆不成县”,这里连个城门都没有,一派萧条景状。

得!又得从头开始建设。

刚来不久的汤显祖还没有来得及修建城门围墙,就听见衙役禀报说,乡西山寨一个姓秦的老汉击鼓哭诉,说他家儿子跑个茅房的工夫就被后山老虎叼走了。

汤显祖对遂昌一带常年虎患早有耳闻,虽没有苏轼当年“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的气魄,亦会为民做主。他立马签发公文,招募灭虎队,布置陷阱,老虎陆续落网,老虎伤人事件渐渐成了如烟往事。事后,汤显祖给予打虎英雄们奖励,主建灭虎祠,还写下一篇《遂昌县灭虎祠记》叙述打虎运动的前因后果。

教育也很重要,汤显祖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考虑到遂昌县“赋寡民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不宜劳民伤财,汤显祖带头捐出自己的部分官俸,号召大家踊跃捐资助力,建成了相圃书院,寓意为国哺育将相之才,这也成为该县历史上第一所学堂。

汤显祖心中还有一个更加美好的设想:他要把遂昌建设成“有情之天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元宵夜,华灯初上,遂昌城人头涌动,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高喊一声:“汤知县来了!”

汤显祖来了,身后还跟着一行人——一群本应在昏暗不见天日的牢狱中的囚犯。囚犯们穿着干净的衣服,撤了枷锁,由狱官领着在济川桥上观看花灯。舞狮、龙灯、唢呐、腰鼓、欢歌、笑语……桥上的人望着桥下的繁华,桥下的人望着桥上的故人,中间隔着触摸不到的泪眼蒙眬。

元宵节纵囚观灯之后,汤显祖不顾下属的忧虑,果断迈出了感化劝善的第二步——除夕遣囚。在他心目中,法无可恕,但情有可原。于是除夕那天大牢变空了,值班的狱卒也放假了。三天后,囚犯一一按时回到了狱中,竟无一人趁机脱逃。

隔壁县市的同事们都觉得汤显祖怕不是疯了。

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劝农》一出中写道,太守与民对唱:“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这何尝不是他本人在遂昌为政时的缩影呢?

只是“有情之天下”的美梦,终究只能在曲中长存啊!

到遂昌的5年后,汤显祖不愿屈从朝廷税吏的重税害民要求,不肯为虎作伥,也不忍亲眼见着自己辛苦构筑的有情世界一点一点坍塌,遂毅然决然向吏部递交了辞呈。这与千年前挂冠而去的陶渊明何其相似啊!

03

汤显祖与陶渊明一样弃官归去,心情却比陶渊明沉重复杂。

陶渊明到彭泽任上不过80余天,而汤显祖在遂昌度过了1800多个日日夜夜。遂昌当地人见无法挽留,想念异常,自愿为他修建了生祠——遗爱祠,甚至10年后,还专程派画师到临川摹得汤显祖的画像,张挂在生祠中,见画如见人。

彭泽孤舟一赋归,高云无尽恰低飞。

烧丹纵辱金还是,抵鹊徒夸玉已非。

便觉风尘随老大,那堪烟景入清微?

春深小院啼莺午,残梦香销半掩扉。

——汤显祖《初归》

那年秋天,汤显祖开始了赋闲在家的生活。他把临川的家起名为“玉茗堂”“清远楼”。玉茗花“大如山茶而色白,黄心绿蕊,人以比之琼花”,汤显祖很偏爱玉茗花。在这个新居里,他完成了名动江湖、千古流芳的“玉茗堂四梦”,也称“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去官家居后,选择填词度曲以抒写胸中块垒,汤显祖亦然。他自称:“君不见清远道人(汤显祖的号)官不肯,教舞看经出穷丑。”自归隐后,他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在钟情的戏曲创作上。

汤显祖在写《牡丹亭》时,曾发生过一个“柴房里的哭声”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被清朝的戏曲理论大师焦循津津乐道地写进了《剧说》中。

话说某日,汤显祖的家人给他送饭,推门一看,桌上墨纸凌乱,而汤显祖并不在书房中。家人找遍了玉茗堂的大厅小房,里里外外搜了个遍,怎么都没有见着人影。大家都急得不行,这时忽听后院柴房里隐隐传来一阵一阵的哭声,进去一瞧,只见汤显祖正趴在柴堆上,脸埋在袖子里痛哭。

站在柴房门口的人都被吓着了,连忙问汤显祖怎么了。汤显祖茫然地说:“杜丽娘死了,待我如姐妹的小姐死了。”

家人哭笑不得。原来,汤显祖正填词写到“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时,为剧中人物命运所感染,以为自己正是丫鬟春香呢,于是共着春香一起追忆死去的杜丽娘,哭得断肠。

世总为情,因情生梦,因梦成戏。“二十年来才一梦,牡丹相向后堂中”,汤显祖正是这样用尽全副身心创作出“玉茗堂四梦”。

与至情论一脉相连的,是汤显祖对“真”的强调与倡导。他所谓的“真”,指的是“古人书,上云‘长相思’,下云‘加餐饭’足矣”,“古人秉烛夜游,是真实语”。这是针对当时文坛“后七子”好弄虚作假的文风而提出的。

汤显祖尚真,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所以在创作中时常跳出清规戒律的束缚,不拘泥于格律的死理,因此引得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沈璟很不满:汤显祖咋回事儿啊?老祖宗定下的格律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为此,沈璟甚至亲自帮汤显祖修改《牡丹亭》,圈出了一大堆不协律的字句。但汤显祖可不领情,他知道后非常生气,在给友人的信中疯狂吐槽:“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这个故事是从徐渭的弟子王骥德嘴里流传下来的。王骥德还说,沈璟和汤显祖两个人简直就像是冰块和火炭,完全两类人。

汤显祖就是这样强调“情之所必有”,强调艺术真实的。他很推崇王维的一幅画,画中一棵充满生机的芭蕉树长在冰天雪地里,映衬着画中人东汉名臣袁安的高洁人品。有人嫌弃王维的冬景芭蕉,非要割蕉加梅应景,汤显祖却认为,“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王维)冬景也”。

正是出于这个理念,在汤显祖写的《牡丹亭》中,一个女孩可以因情而死,又可以因情而复生。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有个极其认同他的观点的“超级粉丝”,她就是娄江女子俞二娘。俞二娘也像杜丽娘一般生于闺阁,秀慧能文,然而没有什么人身自由。这位女子读了《牡丹亭》之后,深感自己也如杜丽娘一般事事不如意,终日郁郁寡欢,不得展颜,最后竟“断肠而死”,终年17岁。她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曲词里的一字一句正切中她的心声。

汤显祖听到这个消息后很为俞二娘惋惜,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汤显祖《哭娄江女子二首》(其一)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这样的“有心人”还包括了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两处直接描写男女主人公宝玉和黛玉赏看、聆听《牡丹亭》的情节,他们“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曹雪芹让笔下的两个“情种”与《牡丹亭》共情,不正充分说明了“两梦”悲剧精神一脉相承吗?

0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夏。

玉茗花纷纷从枝头滑落,让位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荷。随着洁白的玉茗花谢世的,还有临川玉茗堂的主人。

汤显祖病逝的消息传到了徐闻,徐闻县兴建了汤公祠。消息传到了遂昌,遂昌人在遗爱祠前抱头痛哭。

同一年的三个月前,大西洋东北边的一个岛国,另一位戏剧大师也辞世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莎士比亚。

从此,戏剧最繁华时代的双子星再不见于人世。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