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化类主题作文与转折结构法

2025-02-22 00:5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2人
  1. 文化主题的内涵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陶泥;文化是建筑, 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 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继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总体来看,文化的范围还是比较广博的,中考命题里面尤其爱考的是传统文化,还有地域文化,越来越关注你所生活的城市。

  1. 主题立意

1.表达对文化的赞美、自豪感

2.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体现,表达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表达传统文化被破坏的痛惜

三、写作模板

(一)时空交错式

开头:淡淡一笔,直接点出写作对象;

中间:

文化特写:交代结缘的契机,对实物进行文化特写(实写)

文化畅享: 联想过去, 我仿佛看到了"人物+时间+地点+动作+神态"(虚写)

文化传承: 回到现在。好, 肯定/不好, 反思

结尾:升华中心, 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山城烟火里的文化脉络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重庆错落有致的屋顶上,空气中便弥漫开了熟悉的味道。街头巷尾,那冒着腾腾热气的小面摊,就是我和这座城市文化最初的连接点。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重庆独特的饮食文化,是在一个上学的清晨。那家藏在小巷里的小面摊,老板熟练地抓起一把面条,丢进滚烫的锅里,再依次放上调料,一勺香浓的骨汤,一把翠绿的葱花,瞬间,麻辣鲜香的气味扑鼻而来。我坐在小马扎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大口吃着小面,那酣畅淋漓的满足感,让我体会到了重庆人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当我漫步在洪崖洞,那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在灯光的映照下宛如梦幻的世界。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搭建起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他们喊着号子,一砖一瓦地堆砌,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憧憬。夜幕降临,嘉陵江面上波光粼粼,江风拂面,那时的重庆,是质朴而充满活力的模样。

如今,重庆已然成为网红城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们的美食文化走向了全国,火锅、小面的招牌随处可见;独特的建筑风貌也被更多人熟知,洪崖洞成为了热门打卡地。但我们也要反思,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传统技艺、古老的巴渝文化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传承。

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的文化是岁月沉淀的瑰宝。作为一名重庆的初中生,我们要守护好这份文化宝藏,让山城的烟火气永远缭绕,让巴渝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画面组合式

开头:直接点出写作对象

中间:由浅入深展现我对传统文化的接触过程

初识:交代结缘的契机,精进:重点刻画接触过程中的波折,懂得: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

结尾:升华中心,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例文: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一个人, 一出戏。埋了种, 暖了心。

初识京剧,如第一声春雷, 惊艳了我童年的梦。彼时小小的我,望戏台上一群穿鼓 鼓囊囊袍子的人,背上插着花花绿绿的旗子, 咿咿呀地唱着, 或擒贼、或捉妖,间或有一个青衫白面的女子,眼睑旁揉着大红, 露出惊惧的神色,哭似地唱, 高亢的嗓音夹杂着胡琴的哀吟。

在童年的梦中,那流丽悠远的唱腔和花红柳绿的舞蹈如烂漫的四月天,鲜艳、明 亮,在我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使我对那样一个世界,充满了神秘古怪的幻想。(初识: "种子"已"埋下" )

从此,常常跟老一辈去看折子戏,静心细品一出京剧,读懂它的唱词、念白、做功、打斗……如一缕轻柔的春风,轻抚面庞。

看《霸王别姬》,虞姬为楚王歌舞助兴, 三尺水袖, 左比右划, 从她缓缓的步子和唱腔里, 就能体会到那种生离死别的凝重,以及她洞察一切的冷静。"碧落月色清明…富贵穷通一刹那……"柔指纤纤,道不完的情意绵绵,水袖抛舞, 说不尽的风姿楚楚。浅唱兼低吟,一个眼神,一个身段,一口一笑,都包含无穷意韵。

听《苏三起解》, 似第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田。"苏三离了洪洞县……"京 胡急急地响起来,开始是近乎凄厉地喊出来,后来却越来越绚烂,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那颗种子在我心中翻腾起汹涌的浪花。(精进:"种子"在发芽)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一方小小戏台, 将千百年人生看饱。抑或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抑或是儿女情长歌舞缠绵桃侧,嬉笑怒骂随烟去,诗词歌赋纵人间,原来这世上,看戏的倒比戏里的更疯魔。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抹去生活中矫揉造作冗长拖沓的成分,静心细品一出京剧,了解它的今生来世,体会它的不容易, 让浮躁的生活返璞归真。细看那零零星星的老一辈戏迷中,也有懵懵懂懂的青年人与儿童。 (懂得:"种子"在茁壮成长)

时光那么浅,岁月那么长。如若可以, 我只愿做一个播种的人,在心中埋下京剧的种子,等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它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我的桃花源,便在其间修篱种菊。无论世界是否薄凉,也回报以真情,最深情的;无论季节有多清寒, 也在心中的 院子里听一出京戏咿呀,如沐春风。

  1. 对比转折式

开头:点明写作对象

中间:通过纵向对比或横向对比展现文化的差异,引发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结尾:升华中心,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感受

在文化变迁中寻找家乡的根

在重庆这片山水相依的土地上,乡村文化是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底色,那是田野间的稻香,是农舍里的烟火,是代代相传的乡风民俗。

小时候,每逢春节回到乡下老家,那热闹的场景至今难忘。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一起准备年夜饭。大人们在厨房忙碌,土灶里柴火噼里啪啦地响,锅里炖着的腊猪蹄香气四溢。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笑玩耍,放着鞭炮。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长辈们会讲述着家族的故事,那些古老的传说和先辈们的奋斗史,让小小的我对乡村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离开乡村去城市打拼,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曾经热闹的院子变得冷冷清清,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在逐渐被遗忘。从前,春耕秋收,大家互帮互助,田间地头满是欢声笑语;如今,很多土地被闲置,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虽然效率提高了,但那种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却在慢慢变弱。

说起重庆的乡村,差异还真不小。靠近城市的乡村,就像被城市的快节奏带着跑,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生活方式也渐渐和城市没啥两样。过去的传统习俗、老手艺,没多少人去在意,慢慢就淡忘了。而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偏远乡村,因为和外界接触少,反倒保留了不少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拿赶场来说,在那些地方,赶场还是件大事。一到赶场天,村民们就像过节一样,带着自家种的菜、做的手工艺品,从各个山沟沟里汇聚到集市上。你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看到大家为了一点价格争得面红耳赤,满是浓浓的生活气息。可现在网上购物越来越方便,好多人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能买到东西,赶场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乡村文化,是我们的根,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作为重庆的初中生,我们见证了乡村文化的变迁,也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责任。我们要留住乡村的那份质朴与温暖,让古老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乡村成为我们永远的心灵栖息地 。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