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高考作文评分基础等级的第二条是“符合文体要求”。所谓“文体”,是指《考试说明》中提到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的应用文如演讲辞、书信等“文章体裁”;还有一种理解,即“文学体裁”。由于高考作文的“文体自选”要求,考场作文的文学体裁异军突起,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童话、寓言、杂文、小品等备受青睐。
作为高考作文基础等级中的标准之一,“符合文体要求”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即不可擅自改变试题规定的文体。
二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即文体要鲜明,要有辨识度。
【技巧指津】
一、突出文体特征
要写出“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必须突出自己选定的文体的“特征”。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样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下面,主要谈谈记叙文、议论文两种考场主打文体在这三个方面的不同。
1.结构样式不同
①记叙文(包括叙事散文、小说 、通讯、报告文学、寓言等):以写人记事为主,多有故事情节,情节多以开端、发展、结局、高潮为序展开。记叙文中的不同的情节、场景依靠时间线索(实物线索、情感线索)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故事。
②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随笔、杂文、生活评论、书信等):以阐述事理为主,多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结构多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议论文主体部分通常分成若干个小段,每段安排一个小论点,分别论述中心论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对比式的。
2.表达方式不同
①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叙述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场景,抒发各种情感。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他的同学由过去调皮捣蛋转变为勤奋上进的作文,在表现他的同学的过去时,是这样写的:
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上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讲课的是位刚分配来的青年女教师,她讲得有点紧张,额头上渗出微微的汗珠。谁知,就在她念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时,只听门外大喝一声:“捕蛇者来也!”只见他手中提着一条三尺多长的大蛇,一边晃荡,一边走了进来。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马蜂窝,女教师吓得几乎掉下了眼泪……
这就是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了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人称交代清晰,场面描写生动。
②议论文多采用议论、说明、记叙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中用概括叙述的方式转述论据是为说理服务的,应该尽量简洁,不可用细致的叙述、描写冲淡说理。
如高考佳作《合作双赢,星月同辉》在论述实现双赢需要的条件时,是这样写的:
实现双赢,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犹记得蔺相如,“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那静如山石,却能石破天惊的话语所彰显出的博大胸怀。一句话、一种气度震撼了强势的廉颇,于是他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美谈。乔丹接受教练建议,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注重与队友的合作,与团队形成合力,给公牛队带来了骄人的佳绩。然而,生活里那些不懂得合作的“鹬与蚌”,却总因不肯让步而两败俱伤,空将利益送“渔翁”,遭人耻笑落话柄!
这段文字以“实现双赢,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的议论开头,中间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引入蔺相如、乔丹两个论据,之后笔锋转向现实,指出不懂合作的危害。
3.思维方式不同
①记叙文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想象性和情感性。思维的起点是形象(原生态的生活),特别注意用有特征的生活细节进行思维。
如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中记载当时著名的说书艺人柳敬亭说《武松打虎》,有这样一个片段: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
一个细节活化了武松的个性和精神。我们选择形象思维的材料,就要选择这类材料,因为它是感性的、形象的,有表现力的。
②议论文以抽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具有概括性、严密性,思维的起点是概念,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达到对规律性的认识。
如学生习作《警惕欲望陷阱》中这样阐述“欲望”:
人皆有欲望。然而,“欲望”却有正邪之分:希望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这种“欲望”是正当的,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希望通过手中的权力或者人际关系,损人利己,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这种“欲望”是邪恶的,应该受到斥责和惩罚。
从“欲望”的认知入手,承认“人皆有欲望”,然后根据“欲望”的内容和实现手段的不同,对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分析,思维严密,认识辩证。
二、守住文体规范
考场作文鼓励创新,但不可因为创新而失去文体规范。采用日记、书信、寓言故事等文体作文,则必须遵守相应的文体规范。写日记,就要注意:第一人称、分日记述,一日内容自成一段;段首单独成行标明年、月、日,有的还要写清星期、天气、心情等。写寓言,要突破现实生活中人与物、人与“神”的“隔离”,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从新的视角演绎故事。写书信,正文内容之前要有对收信人的“称谓”,主体部分结束后,要有署名、日期、祝愿语等。
【文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认同感——对个体、对国家、对制度、对文化……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材料第一句话界定了“认同感”的内涵,即每个人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中的被肯定感,当然也包括与自己心灵交流中体现出的自我认同感。前者属于对人际和社会关系方面的考量,后者属于自我认识方面的思考。第二句话揭示了“认同感”的外延,将认同的范围从个体拓展到国家、制度、文化等层面。“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认同感”这个信息很重要,它提醒考生不可以否定认同感,如“无需认同,我就是我”这样的立意就属于反材料立意;但如果考生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在别人不能认同自己时,自己要赋予自己所做之事的认同就切题了。明乎此,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立意与开掘:
一是从认同自我的角度立意。它需要先树立自我鲜明的价值尺度,然后凸显自我的价值尺度和社会世俗的对立矛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最后强调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认同需要我们拥有哪些素养。当然,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认同自我不是盲目自大而听不进不同的声音”。
二是从认同他人与社会的角度立意。它需要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强调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褒奖、理解、尊重对一个人心灵的激励和拯救的价值有时是巨大的。善于认同他人也可以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中,属于互利双赢的行为。行文时,考生可以深入挖掘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愿意认同他人的原因,如嫉妒心、不信任感、没有安全感等。
三是从认同文化与制度的角度立意。这个角度可以从对外国的文化与制度和对本国的文化与制度两方面去考虑。前者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都属于文化认同的范畴,所谓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包容与互利的文化发展观;后者强调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追寻自我民族文化之根,可以反思当今社会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淡忘,由认同民族文化来呼唤留住民族文化之根。
在文体选择上,题目具有广泛性,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佳作1】苟利国家,不避祸福
林则徐有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读来慷慨凛然,尽显林公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当下,随着“一带一路”等国际项目的开展,中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正盛,成果丰硕,这使无数国人为之自豪。但是若仅是口头上说说“厉害了,我的国”,而缺少发自内心的、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感,并没有真正将这份情感融于生活,我想,我们就还没有领会林公这句诗的深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的是林公对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兴衰存亡之间关系的看法。它折射出的是“先大家后小家,先国家后自家”的价值观念。林公深深地认同这个国家,热爱这个国家,愿意不计个人得失,并甘愿为之献出生命。“苟利国家,不避祸福”是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国家,它远比那些空头口号来得切实。
国家认同感并不是强加于个人之上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内心的。当“偌大的华北再也容不下一张书桌”,为什么“五四”青年以身涉险,上街呼告?因为他们认同这个母亲般的祖国,为她的生死存亡担忧。他们深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什么我们观看黄海人民海军阅兵式会有骄傲之感?因为强大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保障,让我们于危难之时始终记得“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从而能够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真正的国家认同感,应是由内而外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抛开个人利益,做到“苟利国家,不避祸福”,并且为国家形象的提升而不懈奋斗。
就像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他一步步地实现着我国肝胆外科从一片空白到世界前列的飞越。鲐背之年,他依然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奉献,是谓国家认同。就像布达佩斯世乒赛上的中国选手马龙,他在摘得桂冠时喊出“I′m made in China(我生于中国)”一句,刷新了中国新形象。
国家认同感,是一种“苟利国家,不避祸福”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奉献与担当意识,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面对生活中的苟且,我们只有“苟利国家,不避祸福”,才能奋然前行,共同追寻诗和远方。
【佳作1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本文以林则徐的一联诗句为由头引出“国家认同感”的议题,进而提出“苟利国家,不避祸福”的论点。然后在深度解读这联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事例典型而大气,生发深刻而通透。深邃厚重的立论,契合逻辑的分层,显现出作者深厚的议论功力。
【佳作2】一路追光
清晨,我走在无人的大街上,微风轻拂,心情就像风一样轻快。我想,等姥姥看见桌上的早餐,也一定会十分开心吧。
远远地,我看见楼下的黄叔叔领着一个老人进了门。
姥姥已经醒了,在阳台上晒太阳。姥姥生活在乡村,只是因为农村土地被征用,她才不得已和我们居住在一起。姥姥来了之后,总是闷闷不乐的,后来才好了些;但那缕哀伤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妈妈常说,姥姥对这里没有对乡村的感觉。
一个月后,我放假回来,在阳台上找不到姥姥的身影。妈妈带我去了楼下的黄叔叔家,看见两个七旬老人闻着花盆里的泥土发出叹息:“这土,没有我们乡下的软、香。”
黄叔叔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如今他却不得不离开农村,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着完全陌生的生活,他和姥姥同病相怜,一见如故,都是没了“家”的可怜人。
天还未亮,我起来上厕所,只见姥姥拎着她带来的小包准备外出,我有点好奇,就问:“姥姥,你准备去哪儿啊?”姥姥嘿嘿一笑:“我和楼下的老黄出去逛逛。”那笑容是我从未见过的。
妈妈在饭桌上谈到姥姥和黄叔叔每隔三五天,就会组团去找村庄,即使那里没有他们生活过的痕迹,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那是骨子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姥姥回来后,就会给我们讲她的新鲜事,比如哪个村子的风和我家一样温柔,不像你们城里的,风吹到脸上还有点疼……姥姥谈起乡村的一切,整个人都生动起来,满足得像个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
姥姥家门口栽满了木槿花,她也在我家的小区旁栽上了木槿花,那纯白、紫红的木槿花将整个小区装点得生机勃勃。姥姥说,木槿花是最温柔的花,也是最有韧性的花。每年七月,是木槿花开得最多最艳的时候,它朝开暮落,但每一次凋谢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绚烂地开放,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春去秋来四季轮回,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姥姥想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乡村的色彩,那是源自骨子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佳作2简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伴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正在日渐式微。作者在这一宏大的社会主题下,采撷了一朵时代的浪花——姥姥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从呆坐阳台到闻泥土、找村庄、栽木槿,从“闷闷不乐”“哀伤”到“嘿嘿一笑”“生动起来”,将姥姥对乡村文化的那份认同感真切而又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唯其“真切”“细腻”,故而读来有血、有肉、有温度。
【佳作3】侠之大者
中国人自古就不乏侠气。
从被蒋勋调侃为“有道德的黑帮”的济世为民的墨家,到金庸笔下“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的侠之大者……一腔为国为民、义薄云天的侠气贯穿历史,快哉千里。
这种对侠气境界的认同感一直回荡在中华大地之上:为解决南北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便开挖了上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为解决洪水泛滥和灌溉缺水的问题,便修建了都江堰,这一用便是两千多年……至大至深的侠气,因其完美地切合了中国传统的“不服就干”的民族情绪,便使得每个人都带有对“侠气”的认同之感。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扎根于凝聚文化认同的深厚基础之上。且听好莱坞科幻大师对郭帆电影的认同与肯定:“这挺中国的,很酷!”
什么是“中国的”?思接千载,视通古今,窃独发现,唯有“不服就干”的侠气从漆黑如万古长夜的历史中发出光亮。
天上有九个太阳,太热了,那就射下八个吧;门前有两座大山,太难行了,那就祖祖辈辈地挖山吧;天破了个缺口,暴雨如注,那就炼石补天吧……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用无数记载着民族性格的故事抒发他们对侠气的理解与认同,这才塑造出了独一无二、巍然屹立于东方的“挺中国的”。
探其渊源,中国这种侠之大者的文化认同,使许多人在中西文化交汇杂错之间找到了立足之处,使得中国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然而反观当下,中国电影迅速崛起,而中国的动画市场却仍然一片疲态,波澜不惊。
中国动画长期以来受着世界动画潮流的裹挟,在扑朔迷离的观影评论之间游走,追求着成功的数字,却忘却了抓住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好在仍有不少谙熟于民族气质与性格的电影动画制作人,像万籁鸣般执着于对传统侠气的热爱,所以当万籁鸣版《大闹天宫》上映之际,国人为之惊艳。
但需警示的是,我之所谓认同,并非一种站在巨人背后的简单模仿。中国的侠气是一种民族情绪的积淀,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智慧。它是中国人民在累世的经历中,对民族性格的一种认同,它不屑于浮于表面、大而化之的模仿,而注重精神与心灵的契合。
金庸曾写下“万丈豪情浪掷九天,千军万马凋落成泥”,他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气将会一直影响中国。
【佳作3简评】
这是一篇大气的议论性散文。言其“大气”,其因有三:一是立意大气。作者以开创新武侠小说时代的始祖金庸的经典言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立意,可谓大家气派。二是解读大气。为什么“每个人都带有对‘侠气’的认同之感”?是因为它“完美地切合了中国传统的‘不服就干’的民族情绪”,这一深度解读,可谓大音希声。三是选材大气。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笔笔是大手笔,惊天动地;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个个是大动作,改天换地。两组铺排,拉开了侠气的恢弘画卷,可谓至大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