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华罗庚见到几个月都没破出日军密码的俞大维,惊讶的说:“你这哈佛高材生也解不出来?”
华罗庚,这位中国现代数学奇才,其传奇人生从少年时代就已初见端倪。
华罗庚1910年出生于江苏金坛一个贫寒之家,少年时的他因家境贫困,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但这位少年心中的数学之梦却从未停止燃烧。
他白天在家帮忙干农活,晚上则埋头啃读数学书籍。
寒来暑往,华罗庚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悟性,渐渐地成了一个"数学小神童"。
他自学了微积分、三角学等高深数学知识,还阅读了大量外文数学书籍。
1929年,19岁的华罗庚以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
在清华,华罗庚如鱼得水,他的数学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
他不仅课业优异,还发表了多篇数学论文,一时名声大噪。
1934年,华罗庚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成为了中国数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华罗庚的才华很快被国际数学界注意到,1935年,年仅25岁的华罗庚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题为《圆法与开方法》的重要论文。
要知道,能在这本世界顶尖的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中国人屈指可数,其中就有俞大维。
俞大维比华罗庚年长13岁,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曾留学哈佛大学和德国,是中国少有的博士。
而华罗庚能在年纪轻轻时就达到这种学术高度,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令人惊异的是,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上的勤奋竟超过常人。
1936年,华罗庚获得了庚子奖学金,远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在剑桥求学的两年里,华罗庚更是废寝忘食,埋头钻研数学。
据他的儿子回忆,父亲在剑桥的两年中写满了十几本厚厚的笔记本,其中记录的全是各种数学难题和深奥的公式。
华罗庚常常通宵达旦地研究数学,第二天顶着两个熊猫眼去上课,引得同学们叹为观止。
在剑桥期间,华罗庚接触了许多国际知名数学家,他的视野大大开阔。
年轻的华罗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他广泛阅读最前沿的数学著作,潜心研究许多数学难题。
仅在剑桥的两年时间里,华罗庚就发表了十几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成果之丰硕令人惊叹。
华罗庚崭露头角的事迹不胫而走,他的导师深为其才华所折服,多次挽留他 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华罗庚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
1937年,国难当头,华罗庚毅然回到祖国。
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侵华日军频频制造各种战争阴谋,妄图以密电通讯指挥作战,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
然而,日军使用的密码却异常复杂难解,一时间成为了中国军方情报工作的一大障碍。
俞大维深知破译敌军密电的重要性,他曾留学美德,学贯中西,是中国军界的数学精英。然而让俞大维没想到的是,连他这个哈佛高材生也束手无策,屡屡碰壁。
无奈之下,俞大维不得不求助于国外专家,却始终一无所获。
敌情迫在眉睫,俞大维焦急万分,几乎要被这道超级难题难倒了。
就在俞大维一筹莫展之际,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校友——彼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数学家华罗庚。俞大维心想,华罗庚数学造诣如此之高,说不定能从数学角度找到破解敌军密码的方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俞大维登门拜访了华罗庚。
相见之下,俞大维语焉不详,只说军方遇到一个棘手的数学难题,希望华罗庚能伸出援手。
谁曾料到,仅仅一夜之间,奇迹就真的发生了!
第二天,华罗庚兴冲冲地找到俞大维,得意地宣布:敌军的密码,我破解出来了!
俞大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这些密电码设置得非常巧妙,毫无规律可循,连国外专家也只能束手无策。
而华罗庚却仅用一个通宵,就破解了这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原来,敌军使用了莫比乌斯函数对电文进行加密,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密码学设计,乍看之下毫无规律。
华罗庚灵机一动,想到莫比乌斯函数在数论中有特殊的性质。
他用犀利的数学思维和娴熟的分析技巧,终于找到了破译的关键。
深夜灵光乍现之际,兴奋的华罗庚甚至叫醒了助手,两人连夜推演公式,终于彻底破译了这份电码。
原来只需使用莫比乌斯反函数,就能将乱码电文还原成可读的明文!
有了华罗庚的破译密钥,中国军方迅速查明了敌军的许多重要情报。
最关键的是,从密电中得知,日军正密谋对中国战略重镇昆明实施大规模轰炸。
有了这一先机,国军提前做好了充分的防空准备。轰炸来袭之时,我军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化解了一场空前的危机。
这段传奇经历,令华罗庚在军界一战成名。
俞大维更是对华罗庚刮目相看,由衷赞叹道:"没想到,我这个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竟比不上你这个数学天才!"
此后,但凡有重大军情需要破译,俞大维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华罗庚。而事实也证明,华罗庚不负众望,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他以无与伦比的数学才华,成为了抗日战场上一支了得的"秘密武器"。
参考资料:
《华罗庚:我愿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天》来源: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