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忆创新作文之材料新鲜
杨宏图
摘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要求,最后一点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针对“高考作文内容空泛,不会举例或所举的事例不具新鲜不能更好点明中心” 的现象,笔者认为, 研究“材料丰富”使之材料丰富实有必要,考生对材料的掌握应该是在同一起跑线的。
关键词:高考作文 材料新鲜 思维启发
何谓“创新”?简言之: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我认为简单的两个字存在着很强的内在关系,“创”是个过程,“新”是个结果。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考试大纲》中“发展等级”对“创新”一项也有明确的要求。如:构思精巧,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这对考生在高考场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主观努力,需要舍取精神。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识,这种意识越浓烈,创新的机会就会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会越显著。
在高考话题作文中,材料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思维、结构、语言等写作要素,得高分的,基本上是那些材料新颖充分、语言优美流畅的文章。材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为表现主题服务。选用新鲜的材料,是文章成功的基础。作文中所用的材料应该新鲜、新颖,让人不具陌生感,同时又具有可读性,而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材料,或材料陈旧,或材料不具体、不真实。我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总感觉到枯燥无味。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表述,几乎保持着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惊人相似。作文本里流动的是人云亦云的材料全是一些复制品,既无新颖之意,更无深刻和犀利之言。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开阔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可作文里他们都老气横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差异。比如,提起“逆境成才”就用张海迪;论证“坚持不懈”就想到爱迪生;做好人好事不外乎捡钱包;还有的学生盲目的照抄别人的材料,忘记了材料的新鲜。写文章时一味的从故纸堆里找那些老掉牙的东西。内容决定形式,真情实感是作者长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得来的。所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丰富的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从高考作文的佳作来看,无一不是作者精心选材的结果。如对“诚信”话题,《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的作者将“病历”新翻成了一篇颇具讽刺意味的杂文,作者紧扣材料用新颖的形式把这个话题写得淋漓尽致。读来感人至深。《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也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榜,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许多考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材料之丰富,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由此看来,材料新颖、丰富是使作文出新的最根本的条件。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具有时代感的例子。克服困难和挫折、奋斗不息的例子,不止张海迪,与我们学生同龄的人也有,比如:桑兰。这个家喻户晓的不幸姑娘,体操比赛时摔成伤残,但她没有颓废,而是努力振作、笑傲人生。这就是个典型,报纸上登载了好多,怎么不能用呢?
在我们学习中材料也许多,如课文材料课外读物的引用,那是最实在的。比如,以“生命”为话题,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又比如金庸的小说,同学们都比较喜欢,有的几近痴迷,无论是《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还是《鹿鼎记》,书中的武打场面刀光剑影、对白片段侠骨柔情,曲折连环、高潮迭起、险象回生、出人意料。这些完全可以引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但同学们却很感性的留意其中的情节。写出来的作文让人看了就生厌,当然想得高分也就是天方夜谭。
仔细想想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被动的教育,学生脑子里没有更多的主观思维而是装满了太多的被动感受。也谈不上思维积极性,形成一种盲目的思维惰性,最终造成学生思想的贫乏和枯竭,个性的失落。创新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则,重新构建开放、发散的思维形态,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比如,以“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考生选材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明显增强,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方面较广泛,如:生命价值、道德修养、社会良知、历史反思、教育方式、高考改革、职业选择、人物评价、艺术鉴赏等,对社会热点问题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加入WTO问题、申办奥运问题、下岗问题、基因重组问题、学生减负问题等。面向生活,关注社会,是积累材料的主要途径;材料新鲜,是文章有特色、有创新的重要体现。说了这么多,总的意思是作文的材料并非没有,而是太多了,只要学生作一个有心人,只要学生头脑中有求新的思想。
总之,要尽量避免选用大家都熟知的材料、事例,要注意从现实生活中积极发现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材料,注意通过思考发现与新生活、新事物、新思想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或从“旧”材料中发掘出新精神、新意识,选用身边的那些活生生的材料,以真实、独特体现出“新”,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对学生在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倾向和努力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从多个环节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且综合性较强的标准和要求。当然,创新的要点也不能仅局限于以上的各项。从高考要求来看,凡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地方,都值得肯定和鼓励。这就要求学生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敢于实践,敢于创新。
参考资料:
刘羽:《高考话题作文材料新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20日第6版
张红英:《我看创新作文》
雷精华:《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尚凡红:《论作文创新思维》
语文高考《考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