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不是摆脱依赖,而是学会借力共生,把自己放在主体位置,万物皆为我所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分析:
该题目材料以真正的成熟为思考的出发点,认为真正的成熟是一种内在的智慧,它让你能够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与他人和环境和谐共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个人成长上,也体现在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创造价值的过程中。
写作时考生能围绕“借力共生”并对“借力共生”进行准确合理的阐释即为立意符合材料;若考生能由此展开联想,谈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借力共生”,亦为立意符合材料。
考生如能进一步聚焦“摆脱依赖”和借力共生“的关系展开思考,或对借力共生的内涵(以自我为主体,万物皆为我所用)进行深刻的探讨,体现思辨性,即为立意准确。(摘自官方答案)
学生佳作
借力共生 ,方为成功之道
荀子在《劝学》中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确如此,纵观历史长河,凡成就伟业者,无不是凝聚众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国家,他们的成长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学会借力共生,方为成功之道。
借助他人智慧的结晶,助科研取得突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学会借助他人的智慧结晶,才能站得更高。二十世纪初,众物理学家面对微观世界的纷乱现象束手无策。在知道单打独斗再难有突破的情况下,一群年轻人聚在哥本哈根分享新知,他们在共同努力下,一个崭新理论显出雏形。玻尔,海森堡与波恩狄拉克借助前人和他人的智慧,创立了今人所称的量子理论。试想如果当年这群人各自为营,不愿借力共生,那么人类对未知的科研领域探求脚步就会大大减缓,留下不少遗憾。当然,我们在借力的过程中,也要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于别人的东西,要在占有的基础上,思考判断和选择。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先占有,再挑选。
借助对方力量,助乱世中得以生存。 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而非秦也。在乱世中,小国要学会借力,唯有如此,才能保全自己。三国时,吴国和蜀国都是小国,唯有借助对方的力量才能对抗强大的魏国。但在后来,孙权利欲熏心,在吴蜀联盟势头正盛之时,背弃共抗魏国的条约,斩关羽,夺荆州,使联盟破裂。刘备拼死报仇,双方损失惨重。最终失去盟友的双方,独木难支,无法抵抗魏国的进犯,蜀被魏灭,吴为晋吞。若非孙权破坏联盟,使刘备恼羞成怒,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奋然攻吴,又怎会致两国最终两败俱伤,孤立无援,然后相继沦陷呢?所以作为智者,要学会借力,唯有借力,才是生存之道。
借助资本力量,助事业取得发展。《吕氏春秋》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智者往往不会恃一己之能,而善聚众人所长。因春晚机器人跳舞一炮而红的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在创业之初,缺少自己的支持,于是他寻求风投基金,最终让公司成为中国的机器人领域的“大疆”。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之初,引入软银创办人孙正义的投资,最终让阿里坐上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头把交椅。他们在借助他人资本的同时,也是坚持要处于主导地位,在公司的决策上有绝对的话语权,最终让公司能够做大做强。所以,作为智者不恃一己之能,要学会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善聚众人所长,让万物为我所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在科技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借助外力共生,又要保持自我主导地位。唯有如此,才能“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