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提
审题前必须了解题型设置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非选择题的问题一般会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提问。 是什么:填空、说明、表明、体现、品质判断等; 为什么:原因、意义、影响、作用、重要性、必要性等; 怎么办:做法、建议、途径、方式、措施、打算、做些什么、具体要求等。 看法、理解类和启示类可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会涉及到。 1.可先不看材料,快速浏览题目设问,明确本题“几问”,从哪些角度设问,小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性;确保不漏题、不错行。 2.着重划出每一个设问中的关键词,尤其是提示性或限制性的词语; 3.在划出关键词的同时确定该题是什么题型、可能考察哪些考点? 4.看分值,分值提示答案要几条。比如2分,答案至少两个角度,读材料就要找角度进行。 1.带着问题读材料,着重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同时回忆可联系所学知识; 2.要带着“这一题要考察哪些考点”这个意识进行审题,如果没审到考点,大概率会脱题; 3.确定答题角度,要注意材料中的“;”和“。”这往往会提示出答题的角度。 4.注意要学会将语文语言转化为学科术语,如:“中国模式”、“难啃的骨头”、“跋山涉水”等。 1.要有自己是“当事人”,心里要有“出题人”的意识,出题人出题有一定的目的,肯定要考察某一方面的内容,出题人主要会围绕以下5个方面进行出题(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目标),自己要设身处地去理解,去解决问题,不是为了答题而答题。 (1)政治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价值认同、家国认同、文化认同、梦想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 (2)道德修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3)法治观念(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健全人格(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 (5)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民主参与) 2.没有思路可以参考每个大题的大标题,可以让你明白出题人的意图,但是也要注意小设问,不要因为大标题限制你答题思路,因此脱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