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考查方向与之前有了较大变化,问题设置不再单纯考查基础知识的背记,模板化的答题模式已不再适应新高考。新高考地理重视创设新情境、新知识、新问题,避开教材及模拟卷材料,考题灵活。主要考查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越来越强调运用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的、纵向的融会贯通。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数体网。
一、命题趋势
用更鲜活的案例讲中国美好故事
新高考在出题上重视导入国内实际自然和人文案例来设置考查问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能向学生展示国家发展历程、时代新帽、激发民族自豪感,立足人地关系,思考未来发展问题,起到落实立德树人的作用。
【案例1】2024年湖南高考6-8题,考查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石雕加工的发展变化。
(2024·湖南·高考真题)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附近盛产青石,自宋代以来形成了以石雕加工为主的传统手工业。为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当地主要采取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方式。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西庄村规划建设了石雕工业园。如图示意农耕时代西庄村石雕生产的空间次序。据此完成1-3小题。
1.西庄村形成图示空间次序,是因为( )
A.地形地势
B.河流分布
C.生产流程
D.宗族关系
2.“精雕”选择在以厅堂为中心的院落中进行,主要是为了( )
A.石材堆放
B.陈列展览
C.技艺保密
D.交流合作
3.该村石雕生产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集聚到工业园,有利于( )
①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 ②融合生产和生活空间 ③限制生态空间的扩张 ④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 2.C 3.B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庄村在聚落空间层面,以生产流程为导向, 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场所空间,呈现出系统的生产空间链条,石雕制作经过采选石材—构图绘画—制坯—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做旧等多道极为复杂的工艺,形成了:马首山(采石)—西庄坡村(转运)—石雕场(选材、切割)—水池(清洗)—村里空地(粗雕、 打磨)—庭院(创作、精雕、传授)系列生产空间序列,C正确;地形地势是影响聚落选址的区位因素,但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A错误;河流分布、宗族关系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BD错误。所以选C。
2.根据材料信息“为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当地主要采取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方式。”可知,当地“精雕”选择在以厅堂为中心的院落中进行,能够减少家族技艺的外流,有利于子承父业、家族垄断,C正确;院落面积较小,不利于石材堆放,A错误;厅堂面积较小,不利于陈列展览,B错误;为了家族垄断,一般很少交流合作,D错误。所以选C。
3.该村石雕生产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集聚到工业园,能够使得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①正确,②错误;不会限制生态空间的扩张,③错误;可以减少石材加工对生活区的污染,能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④正确。所以选B。
【案例2】2024年广东高考15-16题,考查了距今约3000年前古蜀文明利用自然和对自然的探索,展示出我国古人的高超智慧。
(2024·广东·高考真题)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遗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祭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左图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右图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4-5小题。
4.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右图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
A.D5→D6连线方向
B.D6和D9之间 C.D5→D9连线方向
D.D8和D9之间
5.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答案】4.B 5.D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正北方向与D5→D6连线方向有27.17°的夹角,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D5→D8连线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东南,则图中D5→D9连线方向大致为正东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当地日出方向位于东北,应位于D6和D9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长、夜更短,B错误,D正确;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该地日出日落时间不会变化,AC错误。故选D。
2.加强审答题能力、思维品质的考查
(1)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取更多有效信息,能够读取关键信息并解读出隐含信息。发现地理试题中文字、图表、数据等蕴含的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而加工地理信息,解读相关地理信息的含义,准确、快速、全面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重视逻辑推理与论证。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前提、条件或假设)出发,经由准确、充分的证据链(有效信息)和清晰、严密的逻辑链(相关性、因果性),推导出合理结论。
(3)在非选择题中加强考查语言组织能力。地理非选择题主要包括特征类、过程类和联系类三大类,三大类试题答案的表达都需要能够准确地使用术语(或关键词),并能用逻辑、因果、过程、影响等将术语(或关键词)进行合理连接。非选择题设问句的构成:行为动词(说明、分析等)+考查目标+限制条件。语言表达考查学生能够运用规范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清晰、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够准确地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学科知识。
3.注重新教材体系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新教材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