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细节动人心——浅说七语第一单元教学重点“细节描写”

2025-04-02 10:3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1人

细节描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在七上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史铁生就善于在文中自然融入一些感人的细节来刻画母爱,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母亲的隐忍和小心翼翼,来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实,凡是文章动人处,大多是作者细描的工笔在牵绊着人心,或对人,或对景,最是那看似无意的一两句,却惹人情思。如鬓角闪耀的一丝白发,眼角残留的一抹泪痕,落日残阳下的草木萧索……

而七下第一单元更是把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作为教学重点,来锻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我们常说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而细节描写,它具体是渗透在对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之中。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所以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刻画,还包括对环境或场面等细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交代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所以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增强文章感染力,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在《邓稼先》一课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之所以突然会打动人心,也在于他在泛泛陈述中融入了对人物语言,心理,或场景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人物的特点和精神生动鲜活起来。

如“他说他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这个交代的语言细节,让邓稼先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跃于纸上。

又如“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对某句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的直接描写,虽然简单几个字,却凸显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作者以想象的方式,通过对签字场景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对友人所担当的重大责任和压力的理解,表达了对朋友的钦佩和哀思。

在《说与做》中同样作者也抓住了人物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精神,写闻一多研究唐诗时的笔记细节“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了他做学问时的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通过对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凸显了他作为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既然细节描写对人物对情节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到底该怎样在文章中运用呢?

具体说来,我们可在写作中细化动作,可捕捉神态,可陈述语言,可独白心理,可描绘环境,来达到突出人物性格和精神,渲染氛围,增强感染力的效果。

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经典细节,我觉得细节描写其实也有一些技巧可循,比如素描细处,把所见用最素简直白的笔触,不加任何润色和装饰,只是用词洗练地描绘一个形象或场景的细处。鲁迅是素描人物的高手:

如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的文字“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在《祝福》中的描写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除了素描,还可以用文学性的语言来重涂细节。如《列夫托尔斯泰》中对其外貌的描写。他的额头“宽阔得像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面的抬头纹就像干涸的河床,纵横交错又深深浅浅”。“他的眼睛像是两口幽深的古井,深邃得看不到底,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那无尽的黑暗给吞噬,又似两颗古老的星辰,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又带着一种神秘的沧桑,好像里面装着整个宇宙的秘密。”极尽笔墨来写他面容的丑陋平凡以及眼神的深刻犀利睿智。

这种方法多用比喻等多种修辞,也可用五感细描法。例如,“玉兰花瓣‘啪’地砸在青石板上,像谁失手摔碎的瓷片。卖花阿婆的吆喝声混着麻雀叽喳,潮湿的泥土腥气里,忽然钻出一缕茉莉香”‌

这两种细节描写的方法无关优劣,都可以引导学生的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中加以运用,但细节的运用一定要自然,不要刻意,否则,大量刻意描绘细节反而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真正的细节从不在纸上喧哗。它静默如古琴尾韵,让急促的叙事获得呼吸的韵律,它潜伏在句读之间,让行至此处的眼睛默默缠绵。当所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在时光中朽坏,唯有这些晶莹的碎片,仍在记忆的河床上折射着永恒的光。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