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题——把好作文第一关。
1.中考作文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能记叙生活中的人、事、物,能说明生活中的事物或事理,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文章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表达通顺、连贯,字迹清楚,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2.中考作文考试写作范围:以考生“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以写“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会生活、“我”的读书生活、“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为侧重点,共同构成命题作 文及其它形式作文的写作区间,成为考生搜集写作素材,提炼作文主旨,展示个性风采、抒写真情实感的主攻“阵地”。
3.中考作文写作的基本程序: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
4.审题的重要性:作文阅卷老师看一篇文章,先看文章的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若审题错误、立意不明、角度失当等,即平时所说的“离题”,即使语言再有文采,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5.考场作文审题总原则:作文阅卷是一件繁琐、枯燥的工作,中考阅卷时,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近万的阅卷数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通过反复阅读来琢磨观点、概括中心。中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让阅卷老师一时难以把握,最明智的做法是能让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比较清晰地了解作文的主题,也就是说,要在文章醒目的位置出现点题的句子,而且,就中考而言,最好让点题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给阅卷老师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全命题作文审题具体方法。
(一)审清题目的内涵。
1.找出能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现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即“题眼”。
①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寻》 《陪伴》。
②文题是一个短语的:一般情况下动词或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往往就是“题眼”。 如《敬畏生命》中的“敬畏”,《我的快乐之旅》中的“快乐” 。
③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谓语部分即是“题眼”, 如,《这样做值得》中的“值得”, 《我很幸运》中的“幸运” 。
2.虚词往往起着修饰限定的作用,审题时要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副词】:
如《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中“最”字,要能通过比较,显示出喜爱的程度;
如《门其实开着》中“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
如《下雨天真好》中“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
如《这也是课堂》中“也”,要撇开常规课堂,另选一种教室以外学知识、受教育的地方;
如《明天更美好》中“更”,表明要毫不吝惜地指出今天也不错,然后重点落在明天更好的心愿上;
如《我终于成功了》中“终于”,表明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好不容易才完成,如果稍加努力就获得成功是不扣题的。
【连词】:如《我和班集体》中的“和”字,要写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助词】:如《变了》中“了”字,侧重于写变后的情况,可有的考生,写了变化的过程,把它当作《变化》或《改变》之题来写,当然偏题较远了。
【叹词】:如《哦,这就是生活》中的“哦”字,表达惊叹和明了之情,如果写不出这层意味就难获得高分。
3.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
例:《经历了,我才懂得》
找准对象——我
明确范围——写我所经历的有意义的事
4.弄清本义、比喻意义、引申义。
例:《学海拾贝》, “贝”可以比喻知识或获得的经验与能力;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的要求。
例:《学海拾贝》中,“拾”是一个过程,要详细写出“如何拾贝”这个过程,还要弄清三个问题。
①谁拾到了贝?——我
②拾到了哪些贝?——如耐心、信心、智慧、坚韧等等
③怎样拾到贝的?——自己的探索或他人的引导
(二)审清具体的写作要求
一般作文试题都有具体的写作要求,如字数要求,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的要求及表达、书写要求等等,这些都要一一审清,不可麻痹大意。
三、立意——千古文章意为高。
立意就是根据作文题目确立文章的主旨。对记叙文而言,就是通过……(人、事、物、景)叙述描写,表达……情感;对议论文而言,就是通过……论据和方法,论证……观点。
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内容、结构、语言、详略等都要服从主旨的需要,要做到正确、深刻、新颖。
正确:文章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胡编乱造,要符合国家政治原则,体现健康向上的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没有低级趣味。例如,写“过生日,吃蛋糕,玩‘蛋糕大战’,直呼过瘾”,是对不爱惜劳动成果的错误认识。
深刻:在写记叙文时,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例如,《在阳光下成长》,按照“阳光”的比喻义立意,可写同学间的友爱和帮助、他人的理解和帮助、师长的爱护和教育等。
新颖:考场作文,集中阅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多,立意时比别人想得深刻、想得新颖才能脱颖而出,让读者(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所以,立意可分层次,例如《为了心中那片海》:
立意角度 | 具体内容表述 |
狭义的海 | 为了去海边旅游,刻苦学习,考出优异的成绩,表现勤奋的学习态度和奋斗精神。 |
广义的海,即生活的海洋 | 为了自己将来过上幸福生活,自己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加社会实践,表现自己的执着的奋斗精神。 |
比喻义的海,即理想 | 鲁迅为了心中的海弃医从文,邓稼先为了心中的海为科学献身,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为心中的海在广西山区支教10余年,把理想比喻成海,阐述要为理想奋斗的道理。 |
四、案例分析。
(一)陕西省2015年中考作文(50分)
题目:我的老师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特别提示】
①文中如需涉及所在区(县)名,一律用“秦岭区(县)”代替;
②文中如需涉及学校名称,一律用“陕西三秦中学”代替;
③文中如需涉及老师姓名,一律用“姓+老师”代替,如“王老师”。
(二)审题过程。
1.审“标题”部分。
标题“我的老师”中
——“我的”属于第一人称,限定写作角度和范围,要写与自己相关的人、事、物、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阐述自己的真知灼见。
——“老师”的含义广泛,至少有“狭义”“广义”“比喻义”“引申义”四个方面:
①狭义的“老师”,即专指给自己带课的教师;
②广义的“老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只要某个人“有所长”,无论男女长幼,无论身份地位,均可以是“我的老师”;
③比喻义的“老师”,可以是能教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感悟、引导我们成长的所有事物,如前将一本好书当做“老师”;
④引申义的“老师”,即凡是能对“我”有启迪意义的所有的现象、情境、场景等,都可以理解为“我的老师”。
2.审“要求”部分。
①“文体自选”,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从文学手法角度看,可以写散文、小说、诗歌(写诗歌要慎重)等。
②“要求”中的第“④”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的具体的、统一的规定,避免了因“要求”笼统而造成的操作性不强的弊端,也使命题显得更加完美无缺,也杜绝了因出现真实姓名而导致评分不公平的问题的发生。
(三)立意过程。
立意方向-1:写现实生活中的人,通过主人公相关的故事表现人物性格。
立意方向-2:写促使自己成长、进步的物,通过故事表现自己启示和收获。
(四)中考佳作欣赏
【案例一】 我的老师
初见时,她轻轻地说:“我姓王,大家以后叫我王老师。”(开门见山,引出王老师。)
别致、我想把这个词送给她(段首中心句,总领全段,点明王老师的“别致”)。当别的老师穿着深灰的职业装,神情严肃地穿梭在这个寂静的校园时,她推开了我们教室的门,一瞬间惊艳了时光∶雕花的旗袍勾勒出她窈窕的身形,烫着大波浪的卷发,就像里夜中陡然盛放的烟花(通过外貌描写兼用比喻修辞,突出王老师的“别致”)。她说她是语文老师。的确,只有被文学浸养过的人儿才会如此别致。听她的课亦是一种享受,你会陶醉于她遣词造句的精妙,会倾倒于她出口成章的洒脱,会折服于她自信飞扬的神采(三个“会”构成排比,用铺陈的手法写出“听她的课亦是一种享受”,进而突出“别致”)。她让我想起张爱玲,那个同样别致的女子。她们都着一袭旗袍,张爱玲是民国临水照花人,而她则默默在杏坛走过无华的青春,让身后的背影厚重纤长(联想到张爱玲,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底蕴,用张爱玲与王老师比较,相同点是“穿旗袍”,不同点是王老师是在“杏坛”奉献青春,“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显示了文化内涵)。
亲切,我想用这个词形容她(段首中心句,总领全段,点明王老师的“亲切”)。她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嘴角泛起的笑容荡漾出一片诗意,点燃了学子求知的眼神。每到她的课,总有喜欢她的学生去接她,当她伴着铃声被同学们簇拥着走入教室,干净素雅的旗袍像是带着阳光的香气,点亮了一个枯燥的下午。别的老师总是很奇怪(对比手法,写出王老师课堂的活泼,侧面写“亲切”):一向沉闷的六班为什么在语文课上却那样活泼?一切只因有她。我们在她娴静的笑容中,领略北疆的苍劲与生命力,徜徉于土耳其星光下的厚重历史,欣赏江南诗意盎然的旖旎芬芳(排比句式,铺陈的手法,,写出“听她的课亦是一种享受”,进而突出“亲切”)。我耽于她温柔的眸光。
敬业,这个词最适合她。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一篇作文,每天66篇作文却总在第二天及时发下,没有人抱怨,因为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夜夜熬到12点的疲惫,总有多愁善感的女生为她眼角新添的皱纹而心酸不已(既写出了王老师的“敬业”,又写出了自己对老师的“怜惜”)。有时中午她在办公室午休,看着她疲惫的睡颜和手边冒着热气的咖啡,同学们难过地说不出话来。我端详着她轻颤的睫毛,多像是长久飞行而短暂歇息的蝴蝶拢了翅膀,静静地停靠在时光深处(写睫毛都能用比喻句体现老师的辛劳敬业,太厉害了,大家要学习)。从此,她的办公室总少不了同学送来的小礼物∶薄荷糖啦,小抱枕啦,抑或是暖心的小卡片啦。她将自己的青春倾注在细瘦的笔杆,换来我们青春大脑的智慧丰盈,却也换来她自己一点点老去的容颜。(加点字,显得有层次。)
毕业那天,她哭得很伤心,害怕再也见不到我们,我们大声向她喊∶“我们会回来看你的!”我们从不曾让她失望,从模考的好成绩到此刻一个郑重的承诺,我们亦不会让她失望。
为什么我的笔尖从未登止过对她的描摹,因为我对我的老师爱得深切!(照应题目,仿自《我爱这土地》)
【点评】本文有三美:一是结构美,段首中心句既统领全段,又将文章主题分为三个层次;二是内容美,通过叙述和描写,王老师的动作、行为如在读者眼前;三是语言美,动词、形容词选择恰当,比喻贴切传神,排比修辞构成铺陈,多方位写出王老师的美德。
【案例二】 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