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独字作为题目,首先这个字是一个名词,作为一个重要标志,象征。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赏析:点名时间、地点、人物。总领/统领全文。直入事件。简洁明了。容易让文章的内容紧凑。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赏析:这一段写了三层含义:一是小伟是个孝子:这就为后文小伟即便是有疑问还是遵从父亲去钓鱼的意愿做铺垫。二是父子即使不见面,经常用微信联系。这就为父亲了解小伟的工作情况做铺垫。三小伟回家父亲的神态。刻画了父亲慈爱慈祥的形象。这就为父亲选择循序善教的教育方式做铺垫。
这三个条件都是为后文父亲小伟做铺垫。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赏析:面对父亲钓鱼的提议,小伟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这叫设置悬念。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照应前文孝子的说法)。母亲死得早,是父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接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赏析:这一段交代了小伟的家庭背景,小伟幼年丧母,父亲含辛茹苦将小伟带大。长大后父亲坚持在乡下生活。这是插叙。补充说明父子两人的生活经历。表现了父亲勤恳以及父子之间的身后感情。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形象,使文章情节结构严谨,具有起伏美。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赏析:环境描写,通过描写夜晚江边水天相接,波涛汹涌的景色,渲染了紧张、喧闹、恐怖的氛围,烘托我的疑惑心情,为下文钓鱼受教育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孩子,那是蛤蟆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赏析:父子江边钓鱼。
父亲没有拿鱼竿、没有带鱼饵:又是设悬念。为父亲教育小伟做铺垫。
对蛤蟆鱼发光并且头顶有“钓竿”的描写,表现小伟的疑惑,这又是设置悬念。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等吃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赏析:父亲徒手抓鱼。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抓鱼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的熟练,侧面表现了鱼的好抓。为下文教育小伟做铺垫。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赏析:父亲说明蛤蟆鱼性质。借鱼告诉小伟做人的道理。不能太张扬,这样容易给自己带来危险。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赏析:心理描写,写出了小伟对父亲的话的疑惑不解。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赏析:这句话之所以显得这么自然,故事情节自然流畅,正是因为前面了两人用微信联系的铺垫。这也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时刻关注、关心。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领导,太高调张扬,这样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赏析:小伟想父亲解释原因。父亲打消疑虑。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赏析:都是“光”,灯塔的光是为了给人指明道路,之一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蛤蟆鱼发光是为了炫耀自己,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父亲要鼓励儿子做无私奉献的人。
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赏析:结实、硬朗:值得是父亲的为人正直、无私、勤恳、踏实的精神,“温暖”父亲这种品质对儿子深刻的影响和鼓励。
⑭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赏析:父亲是儿子人生的灯。照应题目。
题目“灯”的含义:首先指的蛤蟆鱼身上的灯和灯塔的灯。也指: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的精神。第三层含义父亲对小伟的指引和鼓励。
一语双关:这里的“双”不是确数,而是一个约数,指多的意思。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两层。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本文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4分)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①________________→父亲徒手抓蛤蟆鱼→②_____ _____________→小伟感到很踏实
小标题概括内容:注意主语、主要事件、字数要求(尽量一致)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3分)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易丢分:词语的手法:拟人 对文章情节的作用:铺垫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丢分:表现蛤蟆鱼的好捉,为下文父亲教育小伟作铺垫。(侧面效果和结构情节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子,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句,要联系:题目、文章内容、句子内容、句子写法(象征)人物形象、情感主旨
4.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写出两处即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丢分:一定要点名设置悬念的段落和具体内容。不要忘记最后的套话。
1.示例:①父亲带小伟到江边钓鱼 ②父亲借蛤蟆鱼教育小伟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个要点占2分,意思对即可。
2.(1)示例:“不安分”指思想不稳定,运用拟人修辞,将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波浪起伏,烘托出小伟对父亲带自己去江边钓鱼的疑惑,为下文父亲教育小伟做铺垫。
【评分意见】本题3分。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作用占2分。
(2)示例:动作描写,运用一连串动词“挽”“探”“伸”“抓”,生动地写出父亲徒手抓蛤蟆鱼动作的娴熟,表现蛤蟆鱼的好捉,为下文父亲教育小伟作铺垫。
【评分意见】本题3分。描写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3.示例:“灯塔的光”指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的象征;“蛤蟆鱼的光”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自私张扬。这句话是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做人应该无私奉献,不可自私张扬。本句照应标题“灯”,深化主题。
【评分意见】本题4分。结合内容理解句子占2分,体会深刻内涵占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第③段父亲为什么带小伟到江边钓鱼,用小伟心中一连串的问号形成悬念;第⑥段父亲钓鱼为什么没有鱼竿、鱼饵,又形成悬念。层层设疑,为下文父亲借“蛤蟆鱼”教育小伟作铺垫,突出文章主题,做人应该像灯塔一样无私奉献,不可像蛤蟆鱼般自私张扬。悬念使文章跌宕起伏,且引人入胜。
【评分意见】本题6分。每处悬念各占1分(回答第⑨段也可),突出主题占2分,悬念的结构作用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