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何以误读?—从一道诗歌鉴赏题说起

2025-04-02 10:2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52人

今天学生做诗歌鉴赏题。

其中有一首词是陈与义的《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客观题外,主观题是这样设问的:“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学生的答案多是这样的:

①直抒胸臆——分析“万事一身伤老矣 ”的含义。

②借景抒情——借“戎葵凝笑墙东 ”乐景抒发悲伤之情。

③借物抒情——从去年到今年,常常借酒浇愁。

④通过行为寄托愁思——以酒浇江,表达漂泊时的无奈。

   其中第②、第④个要点是不正确的,可以说是误读所致。学生误读何以如此?教师又该 如何讲题?而且,误读现象,在古诗鉴赏中还比较常见。

就这首词而言,误读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望文生义。学生看到上阕的“无人知 ”和下阕的“伤老矣 ”,加之注解中有“ 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 的表述,极易判定作者要表达的颠沛流离、年暮伤心的感慨,对整首的基调认定为“感  ”,也自然有了“乐景写哀情 ”“漂泊无依 ”的解读。

   第二,不明事物。“舞裙红 ”极易理解为京城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京城,大有林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之慨。宣和四年(公元1122),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另外,“戎葵物?是不是“葵花”一类的?学生大概能知“戎葵”盛开,甚是艳丽,乐景显哀情的思维惯性发和作用。其实,“戎葵”又叫蜀葵,确是葵花的一种,花色艳丽,且有向阳特性,  因在端午前后开放,俗称“端午花”。“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  以人的情感,借戎葵向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  豪气却始终不渝。“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不知典故。首句“高歌楚词 ”中,“楚词 ”亦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屈原充分 吸收其营养,创作了《离骚》等楚辞作品,表达其爱国忠君的情感,对中国诗歌产生极大的 影响。这里专指屈原的作品。屈原因郢都陷落而自沉汨罗,正是端午之时,后来楚人为了凭 吊这位爱国诗人,每至端午,常常临湘水而吊屈原,渐成习俗。凭吊屈原之典,被陈与义用 于词中,以表达敬仰,并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而且首句之典与结句之典相呼应,将词人慷 慨悲壮的爱国之情贯穿词中,传达出激昂的情感基调。

   第四,不知作者。尽管陈与义的作品已多次出现在高考或模考的试题中,但学生对他甚 是陌生,造成误读,也是实情所致。陈与义(1090-1139),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他 诗尊杜甫,雄浑沉郁,词作虽不多,但豪放处尤近苏轼,语意超绝,疏朗明快, 自然浑成。 《宋史》所载,陈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 ”,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 ”,生活于 两宋之际,避国难而流离,忧国忧民是其情感主旨,慷慨豪迈是其诗词风骨。不知人,何以读其诗?

   诗歌阅读鉴赏面临最大的困境,正是由于学生阅读的有限。中学阶段,仅凭教材中的几 位诗人,几篇诗词,要想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厚实他们的文学修养,甚为艰难。

   就这首词而言,命题人不问情感,而问“如何抒情 ”,其实是降低了鉴赏难度。学生虽 不能完全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对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人、事、 物、景四个抒情媒介)——还是能清楚的。

   直抒胸臆,学生能知道;借景物(戎葵、酒)抒情,也大体能说;用典,很少能知。但 “咏楚词 ”、端午日、湘水等,应该与屈原有关,可惜学生不能细读深究,止于表面,其结 果只能是读得肤浅,理解有偏,甚至有误。

主观题应这样简答题:

①直抒胸臆。下阕先以一声长叹“万事一身伤老矣 ”,表达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喟。

②借物抒情。作者以拟人手法写出“戎葵凝笑墙东 ”的情态,传达出旷达向上的情感。

③用典抒情。作者祭酒湘水,既有对屈原的怀念、敬慕,更是作者爱国情感的间接表达。

   当然,这首词最突出的地方是情感的起伏跌宕。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明朗,时而 伤感……这正是诗人遭逢时艰的特定背景下情感的真实反映。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