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热点阐释】
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它如同千年古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见证了民族的衰亡和兴盛。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品味着诗词的韵味,欣赏着书法的飘逸,领略着戏曲的韵味,聆听着丝竹的悠扬,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民俗氛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教会我们谦逊、宽容与坚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它如一股清流,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为命题者所青睐。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命题,这方面的题目很多,如2024年辽宁卷“在‘名’的基础上取‘字’”,2023年河北卷“守常”,2022年重庆B卷“ 里的文化”,2021年广西北部湾卷“我与传统文化”等。这类题目旨在引导中学生了解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写作此类作文命题,一般有三个方向:一是针对传承传统文化,表明观点,展开论述,如围绕“诚信”,论述“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二是围绕道德传统、文化传统、家风传承等方面,写人记事,弘扬正能量;三是针对某种传统节日,或描写过节的场面,或介绍与某种传统节日相关的风俗,或论述节日的意义等。
【押题素材】
必备金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
♥“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南怀瑾)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国》)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
♥穿越历史的烟云,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人民日报》)
♥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人民日报》)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表面走向深层,从符号走向内涵,从形式走向精神。(《人民日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气度、性情与智慧,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蕴藏在典籍辞章之间,凝结在器物技艺之上,融汇成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人民日报》)
♥ “不薄今人爱古人”,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把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统一起来,把时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更多有品位、有格调也有人气的路名,必将串联起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人民日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今通理的传承,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养分。(《人民日报》)
生活取材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承载的便是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奶奶的手中,红纸仿佛被赋予了灵魂。左剪剪,右剪剪,那不仅仅是纸张的变换,更是中华文化的展现。看奶奶剪纸,如同看一场美丽的手指舞,真的令人难忘。随着剪刀的舞动,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一只只活泼的鹿儿、一只只灵动的鸟儿,以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奶奶以剪纸为媒介,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那美丽的画面,那灵动的舞姿,让人陶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走进博物馆的展览大厅,我仿佛穿越时空,踏入了一个古老的世界。从展柜中那些精美的陶瓷器皿上,我能够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创意。而在另一展区,华丽的织锦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些织锦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我驻足在一幅幅古老的书法绘画前,感受着古人的笔墨情怀。那龙飞凤舞的笔触,那泼墨如水的意境,仿佛让我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禅意的世界……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代表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主题素材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文化惊艳世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二十四 :节气歌》中的句子,短短28字,囊括了四季更替,包含着一部时间和自然的百科全书。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严谨的科学品质、深邃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积淀,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我国成立“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对二十四节气做专项研究和文化传播。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正是以二十四节气的方式开始倒计时的。当晚,倒计时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古朴大气的文字,搭配帧帧精美的画面,二十四节气、古诗词、古谚语,与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充满了“中国式浪漫”,惊艳了全世界。
高分立意
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二十四节气惊艳世界。
速用示范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先民们的智慧以一种特殊方式惊艳世界,在炎炎夏日里吟咏“夏满芒夏暑相连”,或是在银装素裹的冬日里低吟“冬雪雪冬小大寒”,仿佛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与节奏。我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喝彩,为这份独有的“中国式浪漫”感到无比自豪!
《典籍里的中国》:追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
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迅速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该节目用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节目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到讲述《史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这些耀眼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外,更有着强大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了电视文艺的传统形态,追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让中国的历史典籍有了巨大的精神魅力空间。
高分立意
突破传统形态,挖掘传统典籍中的优秀文化。
速用示范
《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传统形态,挖掘出传统典籍中的优秀文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节目用现代科技手段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和古代先贤们来了一场深度对话。《本草纲目》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真务实、心系民生、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我对中医药文化充满了好奇。《诗经》作为礼乐文明的精神之花,记载着先民对社会生活的歌唱,书写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这档节目用现代人的视角观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里的传承,让人们知来处,明去处。
《满庭芳·国色》:千年国色绽放时代光彩
2023年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围绕桃红、缃叶、群青、凝脂、沉香这五种中国传统颜色,通过五位青年舞者以水袖、伞、花翎、扇子、剑五种传统器物的舞蹈语汇演绎,艺术化地呈现出中国人对传统国色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这个火出圈的创意歌舞节目策划人郭浩从2018年开始研究中国传统色,翻遍近几百部文献,从佛典、诗词、字画、医书、小说等大量典籍中去寻觅、考据颜色的由来,再与故宮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迄今为止,郭浩已复原出数百种中国传统色,逐步建立起中国传统色谱系。除了在书斋里做中国传统色谱系的复建工作,他也去学校、去书店、在网上宣讲,在各个视频平台上发布宣传视频,对传统色进行广泛科普,希望传统色的影响能够辐射更多领域。
高分立意
让中国传统色彩在新时代绽放光华。
速用示范
何谓中国传统色?就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把传统色彩的美融进生活中,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得到、摸得着。桃红之热烈,缃叶之绰约,凝脂之温润,群青之凝练,沉香之深重,“谁持青白黄赤黑,撒向东西中南北”,每一种颜色都有特点,各感冷暖,自成性格。中国传统颜色的背后,蕴藏着流传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它们渐渐唤醒了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在这个新时代绽放出无限光华,也彰显着大国的文化自信。
【命题猜想】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多少知道一点儿自己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的历史心怀敌意。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
请你任选一处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 ,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点拨] 这道半命题作文,启发考生从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中产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敬意,进而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及国际理解,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文化、历史、时代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写名胜古迹。比如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意义或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万里长城、天安门、卢沟桥等,见证中国曾经的屈辱与强大,通过描写名胜古迹,引入历史事件,怀古鉴今,歌颂祖国的崛起,不忘历史。可以写名人故居。录入国家文物保护的名人故居很多,走人其中,你能感受到那些历史名人精神的光辉。他们的居住环境、条件是怎样的,他们的居家设备、摆放有什么特点,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也可以写感兴趣的文物。如《清明上河图》、青铜器、越王勾践剑等珍稀文物,写出你对它的认识,或从生产过程、工艺、特点方面赞美文物,表达你对中国工匠精神的赞颂,或写这些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表达你对中国辉煌历史的敬意。
【佳作示范】
敦煌,让我心生敬意
那是一位行走红尘,云游四海的高僧。一日行至三危山,却见金光大盛。可那并不是晚霞,那七彩的晚霞已在身后。那高僧似有所悟,起身时,光芒散尽,开凿画壁,承载华夏千年文化的敦煌莫高窟就此诞生。
莫高窟雄伟瑰丽,文化之美随着历史长河流淌。那宏伟的建筑,无数的壁画、雕塑便是载体,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历经岁月磨洗。壁画虽不再光鲜亮丽,可艺术的价值仍旧光芒四射。且看那蓝中带着些许灰暗的彩色,是魏晋文人的风骨,举手投足,尽显对于自由和未来的向往,流芳千古。继续前行,色调回暖,隋的统一使时代安宁下来,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也在提升,一尊尊佛像慈目安详。徐徐前行,色彩变得丰富起来,那是鼎盛的唐朝,这时的创作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商旅云集。其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美得让人敬畏,让人流泪……
然而,承载了这一切更值得我们尊敬的敦煌,随后迎来她的劫难。外国学者不远万里,本来只是一睹莫高窟真容,却发现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而且看管者不是庄严的博物馆,也不是资深的学者,而是一个毫无底线的小道士。贪念一起,劫难便开始了。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日本的吉川小一郎,还有俄国人、美国人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以不公正的手段从小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攫取,粘走,火熏……文化在毁灭,敦煌在哭泣……
所幸的是灾难并不长久,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无数觉醒的国人奋起拯救敦煌。一批批像樊锦诗那祥的中外专家学者相聚敦煌,为修缮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恪尽职守,几十年如一日,耗尽精力,让敦煌恢复荣光。为了一件件流散的文物,不管路有多远,困难有多大,他们奔赴世界各地,从未放弃……
是的,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将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敦煌,让我心生敬意!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敦煌的子孙。
点评
这是一篇激情洋溢且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文化成果的佳作。在审题方面,考生有意跳出多数考生选取北京众多的文物古迹,而选择书写西北边陲的敦煌莫高窟,重点刻画对壁画和历史的感悟,构思新颖而独特。在语言方面,作者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赞美,融入对敦煌壁画的细致描写,对历史的理解与切身感悟中,如用“让人流泪”形容敦煌壁画之美,用“敦煌在哭泣“控诉列强对文化的毁灭,富有厚重感和感染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四知》)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数名句润泽后世。课文中的这几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一二句或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600字左右。
[写作点拨]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题目,考查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名句,五句话均来自课文名篇,且意意蕴丰富,韵味绵长。我们要先弄懂这五句话,第一句话启示我们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做人应该坚持操守,廉洁自律;第三句话强调的是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第四句话强调的是做人要保持纯真的品质,不沾染坏习气;第五句话强调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通过对五句话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五句话都指向了做人的精神品质方面。在写作时,我们就要精心选取其中的一二句或者两三句作为立意的切入点。如果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句,就可以叙写生活中品质高尚、洁身自好的人物故事,表达积极的主题。
【佳作示范】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次读到《论语》中的这句话,我总会品味再三,思绪不断,感慨之余,眼前总会闪现出这样的场景:屈原伫立汨罗江畔,不断倾诉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安石一边踱步,一边自言自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呐喊着“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满怀一腔热血,为了国家的发展,不断探索,虽九死而不悔。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到公元21世纪,信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之时,虽然英雄人物依然不断涌现,但他们不再被全民崇拜,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才能呼吸到些许英雄主义的气息。
当读书人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财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时,我们除了信仰的缺失,更迷茫于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前进方向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意去历尽艰险,翻越那高耸的山峰了。道德的高标在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寻求个人信仰,并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呼号和实际行动面前轰然倒塌。
曾经,人们读着村上春树,试着去享受寂寞,品味孤独,在机械无趣的工作与生活中体会苦中作乐般的幸福。如今,更多的人在“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号召下试着忙里偷闲,追求生活的质量与情调。如果将财富、成就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那么,就算身居要职,腰缠万贯,人的一生也是肃杀的秋冬,毫无幸福可言。
一切都是一种心境,以及在此心境下所体察到的人生。古人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当下社会,或许许多人不再崇拜强者,他们孜孜以求,为信念献身,在勤劳而又不乏休闲的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生有所息”,体现的是生命的多样,人性的光华。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但思考过后是不能停步的,继续前行才是正确的出路。或许你的个性正在磨灭,失落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过分悲伤,因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我们的舞台。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积聚足够的力量,让自我燃烧!同时,我们要明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点评
文章开篇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契合材料含意,然后通过屈原、王安石、闻一多等人物事例引出下文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崇拜革命英雄,作者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证,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我们都不能停止前进,因为“士不可不弘毅”。点明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