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写作指导附优秀例文

2025-04-02 11:0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7人

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

写作指导附优秀例文

  1. 写作指导

什么是读后感呢?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所触动,或者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这就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内容来写。

那么,我们写读后感的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是什么呢?一般是“引、议、联、结”。

“引”,即引述材料,材料短,可全文引述;材料长,可以摘录关键词句、概述要点。“议”,即对所读文章进行评析,既可以就事论事评析所引内容,也可以由材料深入思考分析本质,在此基础上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

“联”,即由此及彼、由古及今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分析论证。

“结”,即总结全文,或重申观点,或提出希望。

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感点,适当引述。

我们要细读原文,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精心挑选出来。怎样梳理“感受点”?我们可以揣摩文本,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或者在逆向思考中产生;有时还需要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因探寻。我们可以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2.思路清晰,论述深入。

读完文章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生活,丰富内容。

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例如吴伯箫的《灯笼》,我们又从中学到什么呢?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我们可以学习吴伯箫的写法,关心天下大事,学会用联系的观念看待大千世界。

总之,同学们,我们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感”的内容单薄,被淹没在引述当中。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二、明任务,鉴习作

任务一:

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

1.选定课文后,可以再仔细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1)审题立意

本题要求写一则随感。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什么是随感。随感,指随时产生的感想,一般短小精悍,意味深远。

②写作的对象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可能有很多感想,要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点来写。

③写作时要自由灵活,尽可能富有新意。

④注意字数限制。要尽可能做到引述简洁,感悟深刻,重点写自己的感受。

(2)内容选材

根据感点对象的不同,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思路:

立意角度

立意阐释

典型的人物形象

如对《社戏》中聪明伶俐的双喜或淳朴厚道的六一公公等人有所感触,从而发表自己的看法。

精彩的故事情节

如由《桃花源记》中渔人的经历产生感悟,发表看法。

富含哲理的语言

如对《灯笼》中“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一句有感触,发表看法。

有表现力的结构

如对《回延安》信天游的结构形式有自己的认识,发表看法。

(3)赏析佳作

《安塞腰鼓》读后随感

读完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为之震撼,为之感叹。安塞腰鼓动人心弦的表演,使人沉浸在一种生命的激情之中。

(①总写“我”读《安塞腰鼓》后的感受——为之震撼,为之感叹。)

作为腰鼓,它是粗犷的,是激昂的,亦是豪迈的。作为一种力量,它是震撼人心的,是磅礴的。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不屈不挠的,是蓬勃向上的。(②从腰鼓到力量再到精神,逐层递进,写出安塞腰鼓豪迈、磅礴、蓬勃的特点。)那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鼓点不正如我们的青春吗?我们的青春也是“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青春的我们志比天高,充满生机与活力;青春的我们洒脱不羁,热情奔放;青春的我们自信自强,个性张扬。在青春的道路上,我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积极进取,奋勇前行,用生命为自己赢得阵阵喝彩!(③由安塞腰鼓,联想到“我们”的青春,升华了主题。)

愿行走在青春路上的同学们砥砺前行,莫负青春好时光!(④对同学们提出美好的期望。)

点评:作者抓住“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鼓点”展开联想,引出“我们的青春”,阐述了青春路上的我们应该怎样前行才能不负青春。文章较好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了阅读《安塞腰鼓》后的真实感受,有的放矢,语言简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任务二: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1)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自命题作文题。 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

①写作的文体为读后感,写作的对象是你读过的名著,可以针对名著整体来写,也可以选取名著中的一个章节、片段来写。

②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

③注意字数限制,不少于 600字。

(2)内容选材

根据感点的不同,本题可以有以以下写作思路:

立意角度

立意阐释

典型的人物形象

如读《傅雷家书》,由傅雷这一苦心孤诣教子的父亲形象生发感悟。

精彩的故事情节

如读《西游记》,由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生 发感悟。

富含哲理的语言

如读《傅雷家书》,由傅雷许多富有哲理性的语 言生发感悟。

(3)赏析佳作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而为而羞愧……”这是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印象最深的话,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我。(①“引”开头直接引用书中的内容,点明自己的阅读感受,总领全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对自己一生的经历加以概括和提炼,最终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形象。故事的主人公保尔经历了工作、生活、家庭、爱情、友情等种种考验,由一个普通的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他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体验了艰苦的劳动生活,后来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无私无畏,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状态。(②进一步介绍作品内容,让读者了解整部作品。)

保尔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高尚纯洁的品行也在不断激励着我。(③“议”,从上文引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今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而我家却冷冷清清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没能回来,而我又因为感冒不得不在医院里打点滴,听着街上人来人往的嬉闹声,想着远在他乡的父母,我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陪在我身边的爷爷见了,便有意找个话题来转移我的注意力:“乖乖,你近来看课外书了吗?”我抽泣着说:“看了,一直在看。”“都看了些啥书呀?”一爷的话,一下子触动了我,书中保尔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保尔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他却没有放弃,而是以笔代枪,拿起新的武器,开始新的生活。跟保尔的遭遇相比,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对,我应该向保尔学习,做个坚强的人,绝不虚度光阴,浪费生命,于是我马上擦干眼泪,笑着对爷爷讲述起了我所看的课外书中的故事。(④“联”,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保尔对自己的影响。)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保尔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教我振奋,催我上进。“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而为而羞愧……”这句话早已是我的座右铭,将陪伴我一生一世。(⑤“结”,再次引述原文,回扣前文,水到渠成。)

点评:小作者选取本学期推荐阅读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采用 用“引、议、联、结”的思路来构思全文,有引有感,在赞扬保尔顽强毅力的同时,表明他对自己的影响。文章结构完整,论述清晰,鞭辟入里,彰显了小作者的的才气。

任务三:

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想一想,剧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

2.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1)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自命题作文题。写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写作的文体为观后感,写作的对象是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类似。

②选取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京来写,与读后感不同的是,你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打动你的人物、场景等。

③注意字数限制,不少于 600 字。

(2)内容选材

根据所所描写的写法的不同,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思路:

立意角度

立意阐释

影视的主题

如看电影《长征》,感受战争类主题,体悟幸福来之不易。

影视中的镜头

如看电影《 中国机长》,由挡风玻璃碎裂机长担责的场景 感悟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影视中的人物

如看电影《孔子》,感悟到孔子的神圣。

(3)赏析佳作

逆风驰骋,华夏为荣

——观《中国机长》有感

泛着一丝蔚蓝的寂静,天际被林立的机翼刺穿,留下一团白雾。我喜欢这样的场景,逆风驰骋。担荣光于肩,风雨不惧。(①采用意境描写式开篇,增加文采,点题立意。)

《中国机长》是2019年9月30日上映的一部电影。整部电影时长两个小时有余,将飞机遭遇空难的半个小时,无限拉长却没有拖泥带水,每一分每一秒都绷紧了观众的神经,而我所喜欢的场景就出自这部电影。机翼的凌厉、机长刘长健的挣扎和黝黑皮肤下暴起的青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②介绍影片,特别强调引发感点的内容。)

犹记得飞机上的挡风玻璃爆裂脱落,中国机长刘长健在生死关头,凭借着让全体乘客安全落地的坚定信念,与生理极限作斗争,临危不乱,在未知的云层里穿梭,也记得,机艇里摔倒在地上的乘务员依然努力保持镇定,不断安抚乘客。逆境里的寒冷,因为有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而温暖。(③以影片的内容印证感点“责任和担当”。)

随着电影的结束,心中的疑问也随之被点燃。当我们坐上飞机时,我们信任的是什么呢?我们信任的是国家的先进技术,技术娴熟的机长和训练有素的乘务人员。刘长建将飞机开到终点之后,他说:“我们还活着呢。”一句话像是呢喃出生,又像是卸下千斤重担。整个人瘫坐在属于机长的椅子上。他拥有的是中国的荣耀,肩负的是世界的挑战。(④由疑问过渡到联系生活内容,过渡自然。)

国家是个体强大的后盾,后盾会护着你,但有时也会给予你压力。但是在逆境中,逆境里盛开的花朵,选择的从来都不是逃避。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深知这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根,国家是少年的本。我们是中国的朝霞,所以我们将在逆境中学会成长。我们盘旋在空中,不会为了狂风屈服。我们为的不仅仅是旁人敬佩的眼神,还有属于少年的担当,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⑤以生活中的内容印证感点,论证中心。)

作为中国的机长,刘长建坚守自己的责任;作为华夏的孩子,我们将学会在狂风中驰骋,学会在岁月里高歌,学会在寒冷中拥抱。

华夏为荣,岁月无忧。(⑥总结收束,深化中心,呼应开头。)

点评:小作者的观后感选取了挡风玻璃爆裂后后,机长在危急时刻承担起自己责任的镜头,这也是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的画面。小作者巧妙地将将“责任和担当”作为感点,因为有责任和担当,所以哪怕身处逆境也要学会驰骋,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更是每个中华少年应该有的勇气,能够引起读者心中的共鸣。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