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核心主线,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围绕粮食安全、土地制度、要素配置等领域提出多项创新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一部分: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转型
粮食安全仍是“国之大者”,文件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列为首要任务,强调通过科技、耕地、政策协同破解增产瓶颈。
1. “单产提升”为核心任务
(1)政策依据:文件指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列为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强调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结合实现增产。2024年粮食单产对总产贡献率达80%,未来需通过整乡整县推进、全环节优化(耕、种、收、防、管)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破解耕地资源约束。
(2)选题方向:单产提升的技术路径(如无人机植保、精准施肥);良种推广与农民接受度的矛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差异;小农户对新技术接受度低,需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2. 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1)政策依据:文件提出:“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2024年我国耕地面积达19.18亿亩,但质量总体偏低。
(2)选题方向:盐碱地治理的科技协同机制;耕地“非粮化”整改的农民利益补偿机制;非粮化整改可能引发农民收入波动,需建立动态补偿机制。
3. 农业新质生产力
(1)政策依据: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其核心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例如:2024年植保无人机保有量25.1万架,防治面积26.7亿亩次,未来需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如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研发激励)。并涵盖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数字技术三大领域。具体如(1)生物育种:依托“南繁硅谷”平台推进协同攻关,实现田间繁育与实验室研究的深度融合,加快突破性品种研发;(2)数字农业:通过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如精准施肥、病虫害智能监测等,降低生产成本;(3)资源整合:推动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地方政府协同创新,构建“技术研发—中试推广—产业化应用”全链条机制。
(2)选题方向:数字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障碍、生物育种产业化中的伦理与监管平衡;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测度与优化路径研究。
4.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与发展“森林粮库”
(1)政策依据:文件指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首提:“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拓展“大食物观”,推动森林食品开发(如木本油料、菌类)及畜牧业稳定发展。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未来需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
(2)选题方向:森林粮库的生态经济协同机制;畜牧业低碳转型路径;大食物观背景下发展森林粮库的痛点、堵点与实践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