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为何成为近年高考政治的热点

2025-04-02 10:2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4人

一、命题趋势:基层治理为何“高频出圈”?

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中基层治理相关考点频繁出现,成为命题的“常青树”。从2024高考试卷到2025年预测考向,基层治理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现象的背后逻辑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高考试题通过基层治理案例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呼应“中国之治”的实践要求 。

2.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基层治理融合了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三大核心素养。例如,村民议事协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社区网格化管理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这些情境化命题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

3.命题情境的“三贴近”原则

高考命题强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基层治理案例(如“小巷总理”“智慧社区”)兼具政策性与生活化,既能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敏感度,又能检验其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能力。

二、核心考向:从“枫桥经验”到“法治化治理”

结合近年真题与政策导向,基层治理的考查重点可归纳为以下方向

1. 党建引领与多元共治

某村党委通过“党建+网格”模式化解矛盾,推动乡村振兴。党的领导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如“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多元主体协同(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的实践路径;协商民主(村民议事会、社区听证会)的制度优势。

2. 法治化与智能化融合

《民法典》在基层纠纷调解中的应用(如物权纠纷、婚姻家庭矛盾);数字化治理(如“一网通办”“大数据预警”)对提升治理效能的意义;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体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3. 传统经验与创新实践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传承与发展。从“矛盾不上交”到“多元化解机制”;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分析地方治理创新;基层自治与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

4. 民生保障与治理效能

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民意征集、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分析治理举措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评价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与“实效性”矛盾;设计基层公共服务的优化方案(开放性题型)。

三、教学启示:如何破解基层治理类题目的“易错点”?

1. 知识整合:构建“三位一体”框架

制度基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委会、居委会)、党的领导、法治保障;

治理工具: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议事协商规则;

价值导向:共建共治共享、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公平正义。

2. 情境训练:从“案例分析”到“角色模拟”

真题演练:精选涉及“社区停车难”“垃圾分类推广”等生活化案例,训练学生多角度分析能力;

模拟实践:组织学生设计“社区治理方案”,体验“人大代表提案”“听证会辩论”等场景,强化公共参与意识。

3. 错题归因:聚焦四大认知误区

误区1:混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如村委会≠乡镇政府);

误区2:忽视“党建引领”的逻辑前提,片面强调居民自治;

误区3:对“法治化治理”理解狭隘,忽略道德与科技的协同作用;

误区4:开放题答案堆砌知识点,缺乏逻辑链条与问题针对性。

4. 热点追踪:政策与案例双线并进

政策文件:关注《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地方创新:浙江“未来社区”、上海“15分钟生活圈”、广东“数字乡村”等案例,提炼共性规律与地域特色。

四、基层治理命题的“变”与“不变”

基层治理作为高考政治的热点,其“不变”在于始终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学科核心素养;“变”则体现为命题情境的迭代创新(如元宇宙治理、AI伦理等前沿议题)。教师需以“三线逻辑”(核心价值、能力素养、情境载体)为指引,帮助学生在知识整合与实战训练中实现能力跃迁。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