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2025-01-16 13:44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1182人

文/葛晓音

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由于历史悠久,题材内容丰富、形式风格变化多样、表现艺术也是千差万别。要学好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所谓读懂文本,就是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用心,能透彻地说明作品要表达什么,进而悟出其怎样表达。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进一步对诗人的特点乃至文学史上较大的一些问题做出概括总结。

一、联系作家的生平思想读懂作品的意思,努力贯通地理解整首作品的意脉。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比如陶渊明《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要透彻理解诗意,先要读一遍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知道这组诗的主题是抒发光阴蹉跎、有志难成的悲哀。同时能够对陶渊明的思想有一点基本的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因为看透了世道的黑暗和虚伪,不愿同流合污。

但是他和同时代人一样,对生命的短暂怀着一种焦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所作为,体现出人生的价值。然而在归隐生活中,他只能任光阴流逝,一事无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时不待人的紧迫感。头两句感叹人生没有深固的根底,不能长生,用《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意思是有深根固柢才能长生。又以田间路上随风飘逝的尘土来比喻时光生命流逝的快速。《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曹植《薤露行》:“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意思都是说人生一世像风吹尘土一样飘忽短暂。尘土被风吹散,随着风飘转,就像人的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控。

“此已非常身”含有庄子哲学,《庄子·大宗师》郭象注:“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我。”意思是人生随着时光推移而变化,今我已非旧我。前四句以田间路上的尘土来比喻人生的聚散无常以及变化快速,也说出了人来到世间的偶然性。由此引出中间四句:人之像尘土一样落地既属偶然,那么有幸同在世间,则四海之内皆可视为兄弟(用《论语·颜渊》语)。所以应该珍惜与自己同在一世的人(例如比邻),及时行乐。

这里说有酒就和比邻一起寻欢,并不是纵酒放任,而正是对苦多乐少的有限人生的珍惜。这八句的意脉是一句紧接一句的,到最后四句自然推出全诗的立意:盛年难再,时不我待,应当及时勉励。这首诗的好处是具有汉代五言古诗朴素自然的神韵,同时表现出作家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先,其主旨和写作原理与汉乐府的《长歌行》一样,以常见的比兴总结出人生应当及时努力进取的至理名言,非常简练而警策。同时诗里所用的比喻,又融合了汉魏诗中的常见意象,道家对人生偶然性的认识和儒家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有很高的概括力。其次,文气自然,看不出句意断续的痕迹,这是汉代古诗的重要特点,却又能曲折表达出自己并不满足于斗酒寻欢的无奈。而且作为整组诗的第一篇,概括了十二首的基本主题。要欣赏这类全篇直接抒情的诗歌,最关键的是读通全诗,透彻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逻辑。

二、要了解诗歌史发展的一些常识。

1.要理解一首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先要了解其题材的类型。中国古诗的题材和主题有一种持久的传承性,像感遇言志、咏史怀古、边塞游侠、山水田园、赠人送别、乡思羁愁、闺情宫怨等等,几乎是永恒的题材。这当然和古代社会历史的过于悠久,造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感受大同小异有关。后人在写作时,往往融化前人同类题材的意思。有时不了解之前的作品,就不理解诗里的用意。比如送别诗,从汉魏到唐宋,数量极多。李白《送友人》看起来很容易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写送别友人的情景,是古代送别最常见的。地点在城外:城北青山横卧,城东白水围绕。一山一水既是写山清水秀的景色,也是为了与下一句强调“此地一为别”形成对比:山水似乎都依恋着此城,而人却如孤蓬开始了飘游万里的征途。浮云是眼前景,但也是比兴,游子正如浮云,无法掌握自己飘游的去向;落日点出送别的时间,但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这是故人依依不舍的原因。

这样理解是因为中间两联化进了汉魏古诗中许多类似的意思。比如以孤蓬比游子,有曹植的《杂诗七首》其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以浮云比游子,有李陵诗:“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曹丕的《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了解这些前人的送别诗和游子诗,才理解以浮云比喻游子的“意”不仅指飘游万里,更有感时不遇,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生感慨。在落日中告别,故人的情又是什么情呢?看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就可以理解了。落日使人想到光阴的迅速,人生百年的短暂。游子的盛年不再,然而仍然漂流在前景暗淡的旅途中,分手时心情如何就可以想见了。

所以最后说从此挥手告别,连两匹将要分道扬镳的马儿也禁不止发出了悲鸣。了解意象中包含的前人诗歌里积累的意思,才能看出这首诗的好处。前人称赞这首五言律诗有古诗的格调,因为孤蓬、浮云、落日,是汉魏游子诗里常用的比兴意象。萧萧马鸣也是《诗经·小雅·车攻》中的诗句。诗里所用的意象都是人们送别时最常见的,同时又有深厚的历史内涵,这就以很高的概括力写出了古往今来人们送别友人时常有的感慨。

2.联系体裁的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中国古诗有古体、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近体包括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七言律绝等等;词有小令、长调等等。不同的体式有不同的鉴赏标准。比如歌行长于铺叙,要求层次复叠,有波澜起伏。欣赏时或取其气势奔放跌宕(如李白《将进酒》),或取其叙情委曲尽致(如白居易《长恨歌》),以酣畅淋漓、婉转曲折、摇曳多姿为佳。而绝句则以含蓄为上,讲究主题和意象单纯,留有不尽之意。而每一种诗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特色。

三、初步了解一些中国古典诗学和词学的鉴赏理论。

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至今仍在运用。因为古代的欣赏家本人都是作家,他们对作品的评论偏重感性的和印象的,以及创作经验方面的,特别贴近作品,审美感受相当细腻、准确。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总结创作规律的概念,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等,而且还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其对作品的感觉。由于现代人对古典诗歌的疏远,古人的感觉就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我们今天理解文本、感受诗词艺术的重要依据。

古人有一句话:“诗无达诂。”读者对于同一首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体上还是有一个欣赏的客观标准的。首先应努力揣摩作者的用心,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引申发挥,加入自己的理解,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也就是要以理解的确切作为欣赏的基础。欣赏需要一定的理论修养,但是一切欣赏的理论分析都来自丰富生动的创作实践,读诗者先要用直觉去感受作品,然后再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其思想感情的,这样才能追求理解的精准和深度。而欣赏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要大量阅读名作,长期培养对艺术的敏锐感受。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