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之记叙文选材、布局篇

2025-04-16 01:0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9人

记叙文选材、布局的指导训练

一、选材——万紫千红才是春。

1.为什么要选材: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

  1. 材料从哪里来:(1)从自己积累的素材本上获取,这些素材大多取材真实生活,写出真实的感受,应该深加工,成为作文的一部分;(2)从已经修改成功的精品作文中变换,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后留下的都是精华,如果考场上遇到类似的主题,只需稍加修改即可,正所谓“考场优秀作文是考前写好了的”;(3)从日记中获取,写日记一般是有感而发,容易抒发真情;(4)从阅读中获取,阅读名家散文、优秀学生作文、名人故事……把好的段落背下来,考场上改头换面,比考场上没有头绪的编故事要好得多;(5)从回忆中获取,回忆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3.选材的要注意:

(1)材料要真实。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事、物、景来抒发感情或阐明事理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1. 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2. 材料要新颖。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最好有当年发生的事情。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3. 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4. 材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人、事、物、景,都不能随便编造,以免显得虚假甚至闹笑话,例如咱学校学生作文中出现过“大雪纷飞,油菜花开得正旺”。材料熟悉,写作文时才得心应手。

  5. 选材示例。如语文书上的《家乡的名片》,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材料。

5.选材练习

  1. 以《记住这一天》为题目,你会怎么选择下面哪些材料?为什么?

A.奶奶房子动迁歌颂政府把老百姓的温暖放在心中。

B.在收拾房间,扫地时,发现了几根短短的白发,知道是父亲的,联想起父亲从小到到大为自己的种种付出可自己平时却浑然不觉,还常冲父亲发脾气,这一天感悟父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

C.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展览,赞美祖国悠久文化和文明史

D.我在一次质量检测中成绩优异,这一天对我来说太不寻常啦。

E.亲朋好友都来给我过生日,我很高兴,很幸福。

F.2020年1月23日凌晨2点武汉发布通告宣布:自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日期另行通告。

G.2020年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在经历76天的“战疫”后,正式重启。

二、布局——胸有成竹绘蓝图

(一)布局谋篇的内涵。

布局谋篇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安排等做整体的谋划。如果简要地写下来,加以标注,就是列提纲。列提纲有助于理清思路,全局在胸,避免写作时信马由缰,偏离主题。

  1. 基本的结构类型。

1.横式(并列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这种结构也叫块状结构,主体部分几个板块(几方面),内容一般是并列的关系,但却存在一定的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浅入深,或时间上的先后等。具体包括段首中心句结构法、小标题结构法、问答对话式、镜头剪接式、书信日记式、段落排比式等。横式结构可以使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易于掌握,易于创新。例如杨振宁的《邓稼先》就是小标题式。

2.纵式(层进式)结构。纵式结构,也叫线形结构,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也有人称作起承转合式。“起”就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就是事件的过程;“转”就是事件的推进或突转;“合”就是对事件的议论,是文章的结尾。纵式结构可以使情节波澜跌宕,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例如初中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李森祥的《台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

3.转折式结构。转折式结构模式,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相反的方面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如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利用提纲布局谋篇。(见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一)真题再现。  

陕西省2014年中考作文(50分)

学习,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知识答卷;成长,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人生答卷……

请以“答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二)审题过程。

1.审“标题”部分。

“答卷”本义,写满答案的试卷;“答卷”比喻义,具体可以指一个人的作为或品行。这种从比喻意义立意的文章,要以小见大,不管我们的作文怎样写,最后都要揭示出一个高于所记叙事件或罗列材料本身的较为深刻的哲理。

2.审“要求”部分。

①“文体自选”,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从文学手法角度看,可以写散文、小说、诗歌(写诗歌要慎重)等。

②“要求”中的第“③”条“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要避免,从而杜绝了因出现真实姓名而导致评分不公平的问题的发生。

(三)立意、选材、布局及写作范例。

【案例一:纵式结构】

选材角度

立意表述

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采用纵式结构,通过详写一件事,写出母子间的隔阂因妈妈没看我的日记并送我一个精美的日记本的的而消除故事,表现妈妈对“我”隐私的尊重;反映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应该多理解尊重家长的道理。

结构布局

叙事画龙

开端,“我”回家因肚子饿拿可乐填肚子;

发展,“我”发现放门是虚掩的,妈妈在房内翻东西,引出回忆,插叙上周母子间的矛盾;

高潮,“我”紧张地看妈妈整理书本,若她看日记,准备“大闹一场”;

结局,妈妈没看“我”的日记本,并送“我”一个带锁的日记本,我理解了妈妈。

议论点睛

从“我”在考场的答卷上升到妈妈在生活上的答卷,反映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孩子应该多理解尊重家长的道理。

答 卷

今天没有上晚自习,我早早地回到家。家里很安静,妈妈似乎不在家。肚子有点饿了,我懒洋洋地踱到厨房,打开冰箱拿了罐可乐。以前我一到家,妈妈总是要准备好一大堆水果、点心,让我饱餐一顿的。唉,算了,今天自力更生吧,谁叫我已经一个多礼拜不跟妈妈说话了。 (开端)

我一边喝着可乐,一遍向房间走去。怎么?房门是虚掩着的,还隐约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谁在我房间里?我紧张地放慢了脚步,踮着脚尖蹑手蹑脚靠近房门,从门缝中向里望去。原来是妈妈!我刚松了口气,只见她坐在我的书桌前,正在翻着我桌上的一堆杂物(发展)。

我突然又警觉起来,一个多礼拜前的那个场景闪过眼前。 (引出回忆,交代原因)

“作业都做完了吗?”妈妈端来一杯热牛奶放在我书桌上,关切地问。“嗯……”周末难得清闲,我正跟同学在QQ上聊得欢,眼睛都没有抬一下,摇了摇手示意妈妈可以离开了。可是她仍然在喋喋不休:“今天日记写了吗?拿来我看看。”为了提高我的作文水平,她要求我每天必须写一篇日记。

“哎呀,你烦不烦呀!人家都辛苦了一个星期了,今天不写了!”

“不行!哪怕少写一点,好习惯贵在坚持。”我不耐烦地拿起日记本一摔,手边的牛奶杯“啪”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牛奶溅得满地都是,也弄脏了妈妈的靴子。“我都已经这么大了,写日记是我自己的事儿,凭什么要给你看呀!你这是窥探个人隐私!”……

从这以后,我的日记再也没有给妈妈看过。

此时,我的日记本正躺在妈妈身前的书桌抽屉里。(过渡到现实)妈妈把桌上的一堆书本和废纸整理好,顺手拉开了抽屉。我握紧了拳头,如果她翻看我的日记,我一定会像电视剧中的叛逆期少男少女一样,跟她大闹一场,发泄心中的不快。可是预想的情节并没有发生。妈妈似乎看见了日记本,她迟疑了一下,便轻轻地把抽屉推了回去。 (高潮)

我吸了口气,轻轻地退回门口……晚餐以后,妈妈把一个精致的纸包放到我手中:“打开看看喜不喜欢!” 是一本带锁的日记本!“谢谢妈妈……”我抬起头望着妈妈的笑脸,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我、我去给您擦靴子去。”我一扭头往客厅跑去,只听见妈妈在我身后说:“这孩子,真的长大了。”(结局)

在学校经历了那么多次考试,答了不计其数的卷子,却没想到在今天,妈妈用她的行动作出了一份生活上的令我满意的回答。我想,我也该用我的行动,来答好人生路上的一份份答卷,让妈妈为我的出色成绩而骄傲。 (议论点题,点明事件的深刻含义)

【点评】本文总体呈现“一事一议”的结构特征,正文呈“画龙+点睛”两板块。画龙就是讲故事,本文按照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来写,是纵式结构,文中运用插叙,回忆往事,交代事情原委;点睛就是点明主题,本文结尾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事件的深刻含义。

  1. 【案例二:横式结构】

选材角度

立意表述

从自己熟知的历史人物中选材,采用横式结构,选取苏武、柳永、胡佩兰三个人的故事,分别从民族气节、文化影响、社会责任三方面具体写出自己对答卷的理解,然后联系自身实际,抒发感想。

结构布局

开头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点明生活是由答卷构成的。

文段一

苏武在北海牧羊几十年,不向匈奴臣服,交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答卷;

文段二

柳永在宋仁宗剥夺了考取功名的资格后,用心创作诗词,交出影响后世的文化答卷;

文段三

胡佩兰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每周坚持出诊医治患者,交出高度责任感、奉献精神的答卷。

结尾

由上述人物的事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阐述通过努力交出满意的答卷的决心。

答 卷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是由无数张答卷构成的,我们无数人一生的事业就是全力以赴完成一张又一张答卷。

 

苏武完成了答卷,史书上写下了她的名字。(概写一笔,总领全段)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到时,那里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乎在欢迎这位汉朝臣子,寂寞的,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交给他一份充满思考的答卷。他却依旧洒脱,用尽几十年的时间认真地完成了这份答卷。他的头发白了眼睛花了住纹身了,但身形依旧那么坚定。他完成了一份答卷,于是大汉的史书上写下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扣题议论,突出苏武在历史上的地位)  

 

柳永完成了答卷,被历史铭记。(概写一笔,总领全段)当年,柳永同那个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一心向往辉煌的仕途。没榜上留名本身就是沉重的打击,可宋仁宗大笔一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样的现实,交给他了一份充满难题的答卷。他却微笑远离了心心念念的金銮殿,隐忍怀才不遇的剧痛,辗转于瓦肆勾栏,歌楼舞馆,徘徊于最底层民众之间,那颗饱含深情的心给真情质朴以共鸣。(细写几笔,具体叙述)他完成了一份答卷,从而凡有井水处,人人填柳词。(扣题议论,突出柳永影响力)

 

胡佩兰完成了答卷感动了千万名中国人。 (概写一笔,总领全段)是的,胡佩兰奶奶热爱这个职业。医生医的是病,暖的是心,可是年岁渐高,力不从心,一切的问题似乎都忽悠而来,这交给了胡奶奶一会儿充满艰辛困难的答卷,胡奶奶却依旧不退休每周坚持出诊医治患者。记得感动中国节目上采访胡佩兰石问道,胡奶奶最伤心的事是什么?奶奶回答生病了,不能上班。(细写几笔,具体叙述)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敬佩,胡奶奶用她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完成了一份答卷,感动了千万名中国人,传递了正能量。(扣题议论,突出柳永影响力)

 

而现在我坐在考场里,就是在完成一张重要的答卷。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生活还会留给我许许多多的答卷,有需要思考的,充满哲理的,考验意志的,测试素质的,我都会全力以赴,做好每一道题,接受每一次考验,力争交出满意的答卷。

 

【点评】这种文章总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开头结尾要呼应,正文呈板块式结构,每个版块的内容以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三个板块连起来有“夹叙夹议”的特征。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