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新区学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1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明湖迎春花灯会已经璀璨落幕,但“湖畔雨荷”花灯每天仍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簪花簇拥而成的精美发饰,细长而温婉的眉毛,轻扫在脸颊的腮红,一袭精致的浅紫色古装,为“湖畔雨荷”花灯增添了几分娇羞与妩媚……在“湖畔雨荷”的身侧,是一片栩栩如生的灯组荷池景致。
“湖畔雨荷”花灯是历年花灯会以来体量最大的单体造型灯组,主灯高12米,确实显得鹤立鸡群。①不管“湖畔雨荷”花灯体量巨大,但制作工艺仍遵循传统彩灯制作方法。首先,采用铁丝进行丝架造型,②通过工人师傅的不断凹折,使平面状态的铁丝呈现出立体的造型。随后,进行焊接工作,工人们依据效果图,进一步完善形状细节。最后,在内部装上灯并调试好,开始进行面部的裱糊。裱糊工作耗时较长,需要技术娴熟的美工师傅配合处理完成,师傅们的制作技艺真是巧妙绝伦。③从整体制作周期来看,“湖畔雨荷”从制作运输到成型耗时近一个月左右。
④“湖畔雨荷”花灯既体现着精雕细琢的工艺,也展现着大胆创新的艺术构想。花灯一经亮相便成为大明湖景区的焦点,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纷纷驻足合影留念。
1.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簇拥 B. 脸颊(xiá) C. 精雕细琢(zhuó) D. 驻足
2. 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栩栩如生 B. 鹤立鸡群 C. 巧妙绝伦 D. 络绎不绝
3.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请你为“湖畔雨荷”花灯设计一则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5. 请在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山水灵秀,孕育千年文明;人文荟萃,书写时代新篇。在泉城印记中回望,济南之美,如大明湖波,澄澈浩渺,荡漾着诗意;济南之美,如趵突清泉,①__________,诉说着活力;济南之美,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济南,承载的不仅是风景,更是齐鲁大地的历史血脉与城市精魂。
【答案】1. B 2. B 3. D
4. 示例:湖畔雨荷,璀璨绽放,邀您共赏大明湖畔的妩媚与娇羞。
5. ①. 清澈灵动 ②. 千佛山巍峨峻峭 ③. 雄浑壮丽 ④.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城市的精魂
二、(36分)
(一)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①,难与争锋。愿以梁②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③,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甲】【乙】两文均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剽轻:强悍轻捷。②梁:梁地。③荥阳:现河南郑州荥阳大部分地区。
6. 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B.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居:经过
C. 太尉既会兵荥阳 既:已经
D. 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引:拉开弓
7. 下列对文中词语和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而之细柳军”中的“之”指“到”,“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中的“之”是代词。
B.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与“吴兵既饿,乃引而去”中的“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C.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
D. “诏”指皇帝发布的命令,“不闻天子之诏”“太尉不奉诏”中的“诏”都是这个意思。
8. 下列对选文内容有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先介绍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文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形成了对比。
B. 【乙】文中周亚夫不奉景帝诏令救梁,是因为他想让梁国与吴国相互消耗,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C. 汉文帝和汉景帝面对周亚夫的“特殊”行为,没有责罚他,体现了两位君主的宽容大度。
D. 两文都以叙述为主,甲文叙述汉文帝劳军的经过,【乙】文叙述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的过程。
9. 【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
愿以A梁委之B绝其粮C道D乃可制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2)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11. 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分析周亚夫的人物形象。
【答案】6. D 7. B 8. B
9. 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10. (1)梁国每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前往。
(2)在这种情况下,将领们才认为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
11. 周亚夫是一个沉着冷静、坚守原则、富有谋略、做事果断的军事将领。
(二)诗歌鉴赏(共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战城南①
【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②,千里暗黄尘。
[注释]①战城南:乐府《饶歌·鼓吹曲辞》旧题,多写战争的残酷,军旅生活的艰辛。②白日:喻指君主。
12.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从空间和感受的角度写出了战斗充满艰辛和痛苦,直接奠定了全诗悲壮的感情基调。
B. 颈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恶劣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战争的艰苦和战士们内心的愁苦。
C. “寸心明白日”表现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心,“千里暗黄尘”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
D.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叙事,颔联和颈联侧重描写,尾联抒情,富有层次感和艺术性。
13. 本诗颔联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的战争场面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12. C 13. 相同点:两首诗的颔联都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战场的紧张和战事的激烈。
不同点:本诗颔联通过“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的比喻,突出了战场的动态和战士的英勇;而李贺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则通过“黑云”和“甲光”的对比,渲染了战事的紧张和危急。
(三)根据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14.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3)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5)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的精辟诠释。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答案】 ①. 僵卧孤村不自哀 ②. 决眦入归鸟 ③. 欲济无舟楫 ④. 富贵不能淫 ⑤.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⑥.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⑦.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⑧. 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7分)
15.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巾帼小组整理相关资料,邀请你一起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资料摘抄 | 探究任务 | |
语段一: 那A 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 (节选自《西游记》) 语段二: 雾鬓云鬟娇女将,凤头鞋宝镫斜踏。黄金坚甲衬红纱,狮蛮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手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B 当先出马。 (节选自《水浒传》) 语段三: 他晓得女儿的营业,没脸进那个街门。但是他没法拦阻她,他知道自已没力量养活着儿女们。他只好不再回来,作为眼不见心不烦。有时候他恨女儿,假若C 是个男的,管保不用这样出丑。 (节选自《骆驼祥子》) | (1)关注经典形象 左侧语段分别涉及到名著中的三个人物,请在横线上填出语段一中的A是__________,语段二中的B是__________,语段三中的C是__________。 | |
简·爱(《简·爱》) | 沈琼枝(《儒林外史》) | (2)对比人生抉择 根据简·爱和沈琼枝在人生困境时的选择以及她们在小说中的最后结局,说说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③_______ |
一、面对欺压的抉择。 情节举例:①______ 二、面对婚姻 抉择 情节举例:简·爱在婚礼上得知了罗彻斯特的妻子还活着,面对罗彻斯特的哀求挽留,她虽然很爱他,还是毅然离开了。 | 一、面对欺压的抉择 情节举例:面对押送自己的公差的无理讹诈,沈琼枝当面拒绝,从容坚决,不愿委曲求全。 二、面对婚姻的抉择 情节举例:②_____ |
【答案】 ①. 铁扇公主 ②. 扈三娘 ③. 小福子 ④. 示例1:简·爱在读书时遭到表哥的欺辱殴打,不愿隐忍,奋起反击,与表哥撕打。示例2:简·爱在舅母对寄宿学校负责人散播自己善于撒谎的谣言时,当场回击,拆穿她伪善的假面具。 ⑤. 因宋家想要诱骗自己为妾,选择逃婚,独自到南京谋生。 ⑥. 启示: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困境时,不能因自己是女性而选择妥协,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反抗,要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样才能拥有想要的人生。
四、(31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显示,完成寒假作业时“用过DeepSeek、豆包、Kimi等各类AI工具”的学生占比达40%。这些学生中,用于“解题与学习辅导”“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占比最高,分别为31%、28%。一名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摸索使用AI。“遇到不太会的问题,就把它当搜索引擎用,如果答案还看不懂,会继续追问。”该学生说,AI提供的角度有时会让自己眼前一亮,但偶尔也会出错。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学尝试主动设置议题,将AI纳入作业范畴。例如,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一道五年级寒假作业题为:“借助AI创作一副融合家人名字与祝福语的春联。”该校教学主任说,这项作业目的是引导孩子们了解AI,并尝试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记者调研了解到,有学生也使用AI工具写征文作品、做PPT,甚至写检讨书等。已有学校考虑上线学生作品“AI率”检测平台。“检测不是目的,重在反向推动孩子们有意识地思考和探索跟AI打交道的方式,做机器的‘主人’。”华北地区一中学负责人介绍,关于“AI检出率”的阈值设置,仍需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不会“一刀切”,将根据年级、学科、作业内容等实际情况设计柔性标准。
(摘编自《DeepSeek搅动寒假作业,基础教育与AI如何磨合》)
【材料二】
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其中,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注重有机衔接,全过程浸润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摘编自《北京发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
【材料三】
当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少人担心学生会产生依赖。在使用AI时如何能扬长避短并让它发挥最大的效力?我们再来听听各领域专家的意见。
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何渊认为,AI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利用好AI的技术优势,另外一个方面要去治理它的弊端。比如防沉迷系统,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一些制度和法律可能要在AI的领域重新梳理一遍,出台一些更细的规则。AI公司要开发专门的儿童版,要去做制度的、软件的创新。
专家指出,除了学校和社会,要不断探索孩子和AI的正确相处方式,家长也要参与其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朱仲敏认为,在AI使用方面,家长要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规则,共同来认识AI的作用,包括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摘编自央视新闻)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芝麻胡同小学的五年级寒假作业要求完全由AI独立完成春联创作。
B. 华北地区中学已全面上线“AI率”检测平台,并根据年级统一检测标准。
C. 北京市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以实践性内容为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D. 上海市教育专家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而非单方面限制AI使用。
1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继续追问”体现了学生对AI工具的主动探索和批判性思考。
B. 【材料二】中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注重有机衔接,教学侧重点体现梯度性。
C. 【材料三】强调了防沉迷系统和隐私保护是当前AI技术治理的重要问题。
D. 三则材料均提及“AI伦理教育”,主张通过制度约束规避技术风险。
18. 综合三则材料,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帮助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的具体措施。
【答案】16. D 17. D
18. 家庭: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AI的规则,引导孩子合理使用AI。
学校:开设AI相关课程,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AI工具。
社会: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制定相关制度和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防止沉迷。
(二)(共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①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中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我们父女两人看法一致的时候很多,也有一些是同中有异,最大的差异是对杜甫的看法。
②父亲觉得老杜是“诗圣”,唐诗巅峰。而当年的我,作为满心梦幻的少年,怎么会早早喜欢杜甫呢?父亲对此流露出轻微的面对“无知少年”的表情,但从不说服,更不以家长权威压服,而是自顾自享受他作为“杜粉”的快乐。
③他读书读到击节处,会来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诗;看电视里不论哪国的天灾人祸,他会叹一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还是杜诗;而收到朋友的新书,如果他的评价是以杜甫的一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开头,那么说明他这次激动了,那么他与朋友的电话通常会打一个小时以上。
④父亲喜欢马,又喜欢徐悲鸿的马,看画册上徐悲鸿的马,有时会赞一句:“一洗万古凡马空,是好。”有时对着另一幅,他又说:“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着实好。”我听多了他的以杜赞徐,不由想:他这“着实好”,到底是在赞谁?好像还是赞杜甫更多。
⑤父亲有时没来由就说起杜甫来,用的是他表示极其赞叹时专用的“天下竟有这等事,你来评评这个理”的语气——“你说说看,都已经‘一舞剑器动四方’了,他居然还要‘天地为之久低昂’。”他右手平伸,食指和中指并拢,在空中用力地比划了几个“之”,也不知是在体会公孙氏舞剑的感觉还是杜甫挥毫的气势。然后,我的父亲摇头叹息了:“他居然还要‘天地为之久低昂’!着实好!”我暗暗想:这就叫“心折”了吧。
⑥十年前,父亲去世,我真正懂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的涵义。可是我宁可不懂,永远都不懂。父亲是如此的喜欢杜诗,于是:安葬他的时候、我和妹妹将那本他大学时代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买的、又黄又脆的《杜甫诗选》一页一页撕下来,仔仔细细地烧了给他。有一天我无意中重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读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有如冰炭置肠,倒海翻江。就在那个秋天的黄昏,我甚至没有觉得我心酸我感慨,眼泪就流下来了。奇怪,我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
⑦我在心里对父亲由衷地点头:你说得对,老杜“着实好”!
⑧那一瞬间,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大概只能是“心会”二字。生活总是这样,父母对儿女多年施加影响却无效的一件事,时间不动声色、轻而易举就做到了。
⑨此刻的我,突然担心:父亲在世的时候,已经知道我也喜欢杜甫了吗?我品读古诗词的随笔集在三联书店出版,已经是2011年,父亲离开快五年了。赶紧去翻自己第一次赞美杜甫的短文,是2004年发表的,那么,父亲是知道了的——知道在杜甫这个问题上,我也终于和他一致了。真是太好了。
⑩岁月匆匆!童年时的唐诗书签也已不知去向。幸亏有这些真心喜欢的古诗词,依然陪着我。它们就像一颗题和田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
⑪读好的古诗词,我一向看作是人的大福利,作为一个不能免于郁闷和忧虑、时常觉得活得辛苦的人,我觉得多读古诗是让自己“平民愤”、寻找心理平衡的一大妙法,在我们心情的起伏里、人生的转折处,古诗词可以帮忙。《看诗不分明》这个书名其实就来自我家两代读的《乐府诗选》,出自这两句:“寡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⑫这两句诗多好啊——芙蓉就是莲,隐于雾中,看不分明,“莲”又和“怜”同音双关,“怜”者,爱也。这是陷入感情的人患得患失的心情,用流行歌曲唱出来就是“你到底爱不爱我”?用微信表情包表示,就是长草颜团子扯花瓣卜感情卦,这一瓣,“爱我”,再一瓣,“不爱我”。一代代的纠结不会完,幸亏花瓣也是扯不尽的,因为繁花一片,永远开在杜甫的诗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作者:潘向黎,文章有删改)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引起下文,概述作者自小跟父亲一起谈论古诗的往事,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B. 父亲看似自顾自享受作为“杜粉”的快乐,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作者。
C. 作者出版品读古诗词的随笔集时父亲已经去世,父亲并不知道作者也喜欢杜甫。
D. 文章既深情追忆了父亲又写了人到中年的心境,饱含着人生路上的诸多感慨。
20.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们就像一颗颗和田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
21.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引用杜甫诗句的妙处。
22. 作者对杜诗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请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启示。
【答案】19. C 20. 运用比喻手法,将古诗词比作和田玉籽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诗词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珍贵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珍视。
21. 结尾引用杜甫的诗句,既呼应了文章的主题,又深化了文章的情感。通过诗句的引用,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永恒魅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和杜甫诗歌的怀念和敬意。
22. 作者对杜诗的情感经历了从不喜欢到喜欢的变化。
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经历的丰富,作者逐渐理解了杜甫诗歌中的情感和内涵,产生了共鸣。
启示: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耐心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
五、(60分)
23. 按要求作文。
指南针在风暴中不停摇摆,却始终指向北方。风暴问:“你为何不随我旋转?”指南针回答:“因为我的初心就是指引方向。”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4)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