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创设

2025-01-16 13:45 来源: 高考学习网 本文影响了:611人

有一种选择,能决定理想的航向;有一种声音,能唤醒文化的记忆;有一种教育,能拓展课堂的天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表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大批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当今,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为了教育的体内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改革,同样语文课堂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多种样式,都在竞争,都在开花,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标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此,我揣摩出几条语文教学改革的小技,特供同仁们来指正。

1、课堂要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拢聚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老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正调,第一音符定住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因此一节好课导语设计就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时,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有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是啊,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向往,然而那片片绿色的田园,那安静和谐的村落,那轻柔袅娜的炊烟,那绿树掩映的农舍,那淳厚古朴的乡情不也令人神往,令人欣喜,乃至令人陶醉吗?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描绘过她,讴歌过她,可你们知道田园诗发端于谁吗?以讴歌田园生活之美好,抒发田园生活之情趣,并以此为主要创作题材大量纳入诗篇的是谁呢?好,他就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这一段话,配以多媒体上农村生活图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的确,好的导语可以诱导思索,启发灵感,就像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学生登堂入室。

2、课堂要步步激发,鼓励创新

折断了想像的翅膀,孩子们就再也无法自由翱翔于语文广阔的天空。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是语文避免思维定势,打破思维惰性,跳出陈旧思维窠臼,进行创造精神活动的重要途径。

在诗歌,散文的选修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题。把阅读、欣赏教学的课堂主角还给学生,尽最大可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思维,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努力发挥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发展。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将进酒》时,通过广泛联系,让学生收集诗歌中有关“饮酒”的佳句,自由讨论,引发联想,师生从中共同探讨古典文化中“诗人与酒”的情结:

先讲述李白逸事,让学生明白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的诗大多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让学生找出李白诗中写有关酒的句中,讨论酒中的李白形象?近而就唐代“诗仙”李白与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相比较,品味唐宋时期不同的文人饮酒情趣:

(1)、李白有关酒的诗句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学生讨论可知,李白与酒,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酒使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得以尽情展现,如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力的刺激,使诗人的创作天赋得到充分发挥。他虽然有时也感叹岁月蹉跎,功业未就,但语气却无比雄奇,充满豪气,如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美酒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佳句更增添了文人饮酒的神韵,借酒的催生,美妙的诗天然降生,可以说李白生活中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酒中有诗,诗中有酒,诗酒中诗人的个性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表现。

(2)、苏轼诗词中有关酒的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学生讨论可知,词人面对如画的江山、明月,追想千古风流人物,思考如梦人生,产生出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感慨。借助酒力的催生,诗人在略带苍凉的词风中,倾吐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愿,高唱慷慨悲凉的生命之歌。但当他把一樽薄酒洒向东去的大江和空中的明白时,酒后的人生感慨,也因此具有了更广阔的时空意义。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唐代诗人主要借酒来激发昂扬雄壮的胸怀,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宋代词人更多的是细细品味酒中雅趣,再用词来徐徐倾诉人生的种种际遇和情怀,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针对语文这个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书刊、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媒,大量选用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鲜活的资料素材,使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另外在课堂上多创设情景,设置含金量高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营造想象空间,开发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一步步使古老的文字符号活起来,使传统文化能穿越时空隧道,与学生直接对话。活的课堂,可以使学生成为天使,可以使学生像哈利·波特一样具有神奇的魔力。在我们成功的引导下,这一群群意气风发的少年,驾着语文课堂这叶扁舟,乘风破浪,踏上他们的追梦之旅。

3、课堂要以人本为本,平等对话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句许一直是为人师表者奉行的至理名言。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就是要使学生解放出来。放下他们的学习包袱,使他们自己去动手,动口,动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学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好的课堂要面对每一个同学,因材施教,使他们能找到自己与知识最佳的契合点。好的教师,非常重视方法的引导,能放飞每一个孩子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一定的认同。在教学中,我们一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认为这有利于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动力的激发,便于学生口、眼、脑、心的全面开发。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最终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达到深思——发问——自学——自通的理想效果。

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曾先带领学生到郊外的荷塘边。亲眼看到了满塘满眼的莲叶丰姿。在荷塘边,孩子们笑着,跳着,跑来跑去,大声地叫着,嚷着,争论着。有的读着课本上的句子,一时又有人提出心中的疑问,大家又热烈地讨论开来。回来后,班里展出了“荷塘”系列画展,并自导自演了“荷之韵”舞曲。前来观看的老师无不拍手称赞。然后我在多媒体上为他们形象展示了:清华园中的“荷花塘”,江南水乡的荷花倩影,孙犁笔下“荷花淀”的全景,荷花绽放的动态过程……

并让大家对荷花形貌一一进行具体描述。他们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将荷花从形到景到情,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致,栩栩如生,语言表达流畅而传神!

课文学完之后,班里每一位同学,都对朱自清关于荷花的那段描写有着深刻记忆。正是在这种实践中,使学生学到许多,又发现了课文描述中的用词之美,句式之美。从而使他们对课文的感受更加真切。

语文课文的文本,都是渗透着文化,审美,德育的事例,语文领域的教育有很大的延展性,灵活性,开放性,人文性。课堂要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就要采取分层教学,须从不同层次上设置可供他们思考的,引发他们情趣的话题。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语文课堂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况,倡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主题探讨。多进行师生间交流,搭建平台,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学生叩响兴趣之门,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无师自通。一步步学会独立学习。

相信吧,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学生都是天才!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