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一模作文范文:认知的突围和真知的抵达

2025-04-19 21:4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3人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石钟辨》

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昔东坡居士夜泊绝壁,闻风水相激之声若钟磬,乃悟石钟山命名之由。今人坐拥万象于方寸屏幕,指顾间得寰宇之形貌,然则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者,可谓尽得真意乎?

余尝见网络间流传某地 "仙山云海图",霞光流转,松柏参天,四方驴友竞相往观。待至其地,唯见秃岭童山,枯枝败叶间缠绕塑料残片,方知图像乃数字叠加之术。恰如《楞严》所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今之世人,多执指为月,以虚为实矣。

忆昔霞客先生游白岳,三登天都峰而不得,终在残碑断碣间考证黄山讹传之谬。其手稿载:"凡岩洞之奇,非足履其地不可知也。"恰似太史公访楚地而补《史记》,沈存中观陨星而正典籍,皆以肉身丈量世界,方成不朽真知。今有"知识图谱"纵横万里,然某学术平台竟将《水经注》郦道元注文误标为苏轼所作,算法推波助澜,三日方得修正,岂非数字时代之"郢书燕说"?

然则真知果在鸿蒙之外乎?丙戌年间,余随科考队赴罗布泊。某夜沙暴骤起,北斗导航尽数失灵,白发队长取六分仪测星位,以驼铃辨方向,笑语:"此物五十年前用过。"其时电子地图标注水源处,实为盐碱沼泽,而老地质员观红柳根须走向,竟掘得甘泉。乃知屏幕内外,别有洞天。

东坡《石钟山记》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今观寰宇,有卫星测绘江海之形,而无人体察鱼龙之息;有算法推演草木之数,而无人聆听松涛之韵。昔人观星以定历法,今人见屏幕星座图而不知参商为何物。此岂非庄子所谓"机械机事,必有机心"者耶?

然科技浩荡,岂全为蔽目之叶?庚子年太虚天文台发现新彗星,全球爱好者借网络共享望远镜,书生在野亦能究天人之际。某山村学童竟通过开源数据库,纠正航天模型参数。此乃数字时代"格物致知"之新篇,恰如毕昇活字,非为替代刀笔,实助文明薪传。

嗟乎!石钟铿然,不在磬音清越,而在江湖相逢之妙;真知灼然,不在信息浩繁,而在人文化成之功。昔阳明格竹七日,今人观竹影万千,然求真之道,终须以心印物,以行证知。虚实之际,岂在耳目之辨?但使心存敬畏,足履实地,虽屏幕亦可为格物之阶,若徒执光影,虽临深渊安得石钟之妙?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