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弦上春秋》写作例解

2025-04-16 00:4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6人

根据要求作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常常被人当作夸赞的话,表面上是赞扬“一鸣”的惊人,实质上却是在阐释沉默的“不鸣”所蕴涵的深厚,所谓“每鸣必有所指”的意思。这与“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相同,表面上感人的成就固然可喜,隐在其后的沉默之努力更是可贵。

要求:①结合以上材料,自拟题目,选择你最能驾驭

文体,写一篇文章。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字迹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材料围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展开,强调“沉默的‘不鸣’所蕴涵的深厚”,以及隐在成就背后的“沉默之努力”的可贵。立意可确定为:成功离不开默默的积累与努力,不能只看到表面成就,更要重视背后的付出。

二、思路点拨。若写记叙文,可以校园科技节为背景,主人公小林平时在班级默默无闻,总是独来独往研究一些零件和图纸。同学们都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嘲笑。科技节上,小林带着自己制作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参赛,通过精准的分类功能和独特设计惊艳全场。在赛后的采访中,小林展示自己记录着无数次失败和改进过程的笔记本,道出自己为了这个作品,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反复试验,历经一年默默努力的故事。让读者明白看似“一鸣惊人”的背后,是长久的“不鸣”积累。

若写议论文,开篇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俗语引出论点:成功源于沉默的努力与积累。主体部分先举达芬奇画鸡蛋的例子,论述他通过长期重复基础练习,积累绘画技巧,才成就日后的艺术巅峰;再用屠呦呦团队历经多年默默实验,翻阅古籍,在无数次失败中积累经验,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最后联系当下社会中部分人渴望一夜成名而忽视努力的现象,强调应重视沉默期的积累,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例文:

弦上春秋

舞台追光灯骤然亮起时,我的手指悬在琴弦上方微微发颤。礼堂后排传来零星的议论:“这不是总坐冷板凳的苏小棠吗?”我深吸一口气,弓毛擦过 E 弦,《沉思》的旋律如月光漫过寂静的湖面。

三年前第一次摸琴,我的手指总被琴弦勒出红痕。隔壁琴房的林悦总在课间炫耀她的考级证书,而我的琴盒里只有泛黄的乐谱和磨破的指尖。老师指着谱架上的《沉思》说:“这首曲子要拉出月光的质感,急不得。”

每个周末清晨,我裹着羽绒服钻进琴房。窗外的梧桐从抽芽到落叶,琴谱上的标记由蓝变黑。当林悦在朋友圈晒获奖照片时,我正对着节拍器反复打磨十六分音符;她穿着新裙子参加演出时,我在琴房啃着冷掉的饭团,任由松香沾满袖口。

初二那年校庆,林悦因过度炫技断了琴弦。我抱着琴冲上台时,听见台下此起彼伏的议论。弓子划过琴弦的刹那,那些独自练习的晨昏突然有了重量——原来每个沉默的音符,都在为绽放积蓄力量。

琴声渐弱,礼堂里先是死寂般的安静,继而响起潮水般的掌声。我望向台下,老师眼角闪着光,林悦红着脸拼命鼓掌。谢幕时我瞥见琴盒里那张旧谱,泛黄的纸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像星星缀满夜空。

后来有人问我练琴的秘诀,我指着琴盒里磨平的指甲和泛白的琴弦:“答案都在这些沉默的日子里。”正如那些深埋地下的种子,熬过寒冬的蛰伏,才能在春日绽放惊心动魄的美。当掌声潮水般退去,我知道真正的成长,永远藏在无人问津的耕耘里。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