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思路和结构
【知识梳理】
一、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2)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3)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作用: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
作用:使叙述有波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3、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作用:1、对某事的原因作补充交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使文章结构曲折有致,叙事集中。
3、丰富人物形象。
4、通过对比、烘托,突出主题。
二、分析记叙文的思路结构
一般来说,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从外部的语言标志入手,是分析段落组合结构关系的简捷途径。比如:“然后、接着”等词标志着承接关系;“而且、况且”等词标志着递进关系;“因此、由此看来”等词标志着因果关系;“但、可是、然而”等词标志着转折关系;“只有这样、这样”等词标志着条件关系;“意思是说、具体地说”等词标志总分关系。
1、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①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语包括:
a、衔接上下文的,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b、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c、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②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2、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
1.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照应是注意文中的交代照应。一种是文题照应;一种是文章的首尾照应。照应能使文章结构清晰,同时对表达主旨有强化作用。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慰道:“那营养液还真不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地点着头。
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叙顺序?
1.第2--4段记叙的顺序又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1.能否将第一段移至第四段后?移后整个片段就变成了顺叙,这样移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答:文章第一段总起用“特别的形式”来引领下文,开启回忆,故全文采用的是倒叙的顺序。
答:顺叙。
答:不好。原顺序更好的强调了母爱形式的特别,突出了母爱的深厚。
孩子,请系好鞋带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挣得了一张票,便兴冲冲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了,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把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心里不止一次埋怨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也曾经受了许多成败与得失,现在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用心良苦! 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如果我任由自己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心情对待生活。 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难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1、概括叙述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第(4)段中‘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母亲让‘我’系好鞋带的内涵可用文中那些句子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4、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母亲没有帮我要回游园活动中被人抢走的奖品,只让我系好鞋带及成年后对此的感悟。
2、得到一份奖品 奖品被抢走了
3、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4、沉着冷静,大度明理,教子有方(意近即可)
5、倒叙。
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大民失业了,他没有告诉妻。他出门时,妻像往常一样拉住他,帮他整理衬衣的领口。大民夹了公文包,挤上公交车,三站后下来,在公园的长椅上坐定,愁容满面地看广场上成群的鸽子。大民就这样待了5天。到了傍晚,大民仍换一副笑脸回家,敲敲门,大声喊,我回来啦!
妻就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
5天后,他在一家很小的水泥厂,找到一份短工。那里环境恶劣,飘扬的粉尘让他的喉咙总是干的;劳动强度很大,这让他身上又总是湿的。组长说你别干了,你这身子骨……大民说我可以。他紧咬了牙关,两腿轻轻地抖。他全身沾满厚厚的粉尘,像一尊活动的疲劳的泥塑。下了班,大民在工厂匆匆洗一个澡,换上笔挺的西装,扮一身轻盈回家。他敲敲门,大声喊,我回来啦!
妻像往常一样奔过来开门,笑盈盈地。
满屋葱花的香味,让大民心安。饭桌上妻问他工作顺心吗?他说顺心,妻高兴地给大民夹一筷子木耳…… 妻说水开了,要洗澡吗?大民说洗过了。妻说,洗过了?大民说洗过了,和同事洗完桑拿回来的。妻说,好享受啊你。她轻哼着歌,开始收拾碗碟。大民想好险,差一点被识破。疲惫的大民匆匆洗脸刷牙,然后倒头就睡。大民在那个水泥厂干了二十多天。快到月底,他不知道那可怜的一点工资,能不能骗过妻?他像往常一样回家。
妻奔过来开门,仍笑盈盈地。
晚饭后,妻突然说,你别在那个公司上班了吧?我知道有个公司在招聘,帮你打听了,所有要求你都符合,明天去试试?大民一阵狂喜,却说,为什么要换呢?妻说换个环境不很好吗?再说这家待遇很不错呢。于是第二天,大民去应聘,结果被顺利录取。那天大民买了很多菜,仍像往常一样喊着,我回来啦!
妻仍像往常一样笑盈盈地迎他。
那天晚上,大民烧了很多菜,喝了很多酒。大民知道,他其实瞒不过妻的。或许从去水泥厂上班那天,或许从他丢掉工作那天,妻就知道了。是他躲闪的眼神出卖了他吗?是他疲惫的身体出卖了他吗?是妻从窗口看到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车吗?还是他故作轻松的神态太过拙劣和夸张?他可以编造故事骗他的妻子,但却无法让心细的妻子相信。其实,当一个人深爱着对方,又有什么事,能瞒过去呢?
大民回想这二十多天的日子。每一天,饭桌上都有一盘木耳炒蛋,大民知道木耳可以清肺,粉尘飞扬中的大民,需要一盘木耳炒蛋;有时妻会逼他吃掉两勺梨膏,现在大民想,那也是妻精心的策划;还有这些日子,妻不再缠着他陪她看电视连续剧,因为他是那样疲惫。现在大民完全相信妻早就知晓了他的秘密,她默默地为他做着事,却从来不揭开它。事业如日中天的男人突然失业,变得一文不名,这是一个秘密。是大民的,也是她的。她必须咬着痛,守口如瓶。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制造秘密的男人。
大民站在阳台看城市的夜景,终于有一行眼泪落下。
……
1、第⑶段中画线句运用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⑽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3、对文章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生活中的磨难,有时却能使人走向更大的成功。 B、源于爱的善意的隐瞒,会增加彼此之间的感动。
C、生活中需要理解和支持,它能够增进彼此感情。 D、对关心你的人,要包容对方对你的隐瞒或欺骗。
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民在水泥厂工作的辛苦和工作环境的恶劣。( 2分)
2、插叙。(2分)补充交代了妻子发现大民失业后替他守住秘密为保护他的自尊心所做的事,突出了夫妇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2分)
3、C(4分) B( 2分)
梅蒂太太的上帝
黄昏,夕阳西下。梅蒂太太坐在在门前的木椅上闭目养神。
这时,快递员迈克来了。小伙子吹着口哨说:“梅蒂太太,有您的包裹!”
“我的眼睛越来越花了,乔娜,来帮我签一下!”梅蒂太太冲着篱笆那边喊着。一个七八岁模样、金发碧眼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帮她签完字,乔娜正要回家,却听到梅蒂太太大声说:“上帝,有没有搞错啊?我订购的是巧克力和咖啡,送来的却是奶油蛋糕!”
没等乔娜走开,梅蒂太太又说:“如果换货,要浪费不少时间,奶油蛋糕也很美味那就不换了吧!亲爱的乔娜,把你采的鲜花送给我,你把蛋糕拿回去。”
乔娜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四处打零工赚钱,日子过得很拮据。明天就是小乔娜的生日,一份精美的蛋糕从天而降,简直太令人惊喜了!乔娜帮梅蒂太太把鲜花插到花瓶里,捧着蛋糕,笑逐颜开地回家过生日了。
二
周末的早晨,下了一场大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大自然沉睡在无边的宁静里。
帮梅蒂太太做家务的小时工邦妮,踩着厚厚的积雪来了。冰天雪地,冷风刺骨,她却戴着一双破烂不堪的手套,手指都快冻僵了。
梅蒂太太在试戴一双新买的手套忽然眉头紧锁,对邦妮说:“上帝,有没有搞错啊?新的羊皮手套居然有点小,戴着真不舒服!邦妮,麻烦你帮我做一件事,喂一下阳台上的小鸟。然后,你把这双手套拿走吧,我不需要它!”
邦妮欣然答应,给小鸟们喂完面包,她拿起手套试了试,发现大小正合适,又舒适又暖和,简直像专门为她订做的,既然梅蒂太太不需要,邦妮便 地拿走了。
三
“真可怜!”
“她该怎么办呢?”
那天中午,梅蒂太太正在窗前打盹,忽然听到邻居们在议论什么。
他们说的是一个叫玛丽的女人,丈夫因为车祸落下残疾,无法继续工作。幸好家里有一头奶牛,全家人依靠卖牛奶的钱维持生活。虽然经济不宽yù,但家人相亲相爱,生活得很幸福。
然而,昨天那头奶牛突然得病死了。玛丽绝望到要跳河自杀,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
“玛丽太太,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亲手给一头奶牛喂青草。可是,上帝真的搞错了,我一直体弱多病,尤其对动物敏感,母亲不允许我喂养任何动物。现在,我可以拜托你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吗?用这些钱买一头奶牛回来,替我照顾它的一切,只要偶然牵过来,让我喂它一把青草,我就心满意足了!”当梅蒂太太找到玛丽,轻声说出自己的请求时,这个苦命的女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热泪盈眶地答应。
四
梅蒂太太老了,渐渐很少出门。
一天早晨,她听到外面热闹的喧哗和她的孩子们也带着孩子……
“早上好,梅蒂太太!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阳光晴好的日子,去海边晒一次太阳。您能陪我们一起去吗?”看到梅蒂太太出来,小乔娜立刻走上前去,做出一个请的姿势……梅蒂太太感觉非常意外。
【原来,童年的她在海边长大,嫁人后离开海边。丈夫去世后,独自靠退休金生活的她,总是千方百计帮助别人,可她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那就是再去看一次大海。没想到,在70岁生日这天,邻居们居然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激动,梅蒂太太忍不住念叨道:“上帝,有没有搞错啊?”玛丽微笑着说:“曾经,上帝借您的手,搞‘错’过很多次。但是,这一次,他真的没有搞错。”
邻居们一拥而上,把梅蒂太太舒舒服服安置在车上。车轮滚滚驶向海边,明媚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每一张幸福洋溢的脸上。
1、上帝借梅蒂太太的手,搞“错”的事情是 、 、 (请依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从记叙顺序看,加方括号“【 】”的段落属于 ,其作用是
。
3、对文章标题中“上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梅蒂太太怀疑上帝,遇事总说“上帝,有没有搞错啊?”
B、梅蒂太太扶危济困,她就成了邻居们心中的上帝。
C、帮助梅蒂太太实现“再看一次大海”的愿望的人们都是上帝。
D、怀有仁爱之心,帮助他人的人就是上帝。
1、梅蒂太太给小乔娜买生日蛋糕、梅蒂太太送邦妮新的羊皮手套、梅蒂太太送玛丽一头奶牛。(6分)
2、插叙 补充交代了梅蒂太太的经历和愿望,为下文邻居们感恩回报、帮助她实现再去看一次大海的愿望做铺垫。(4分)
3、D(3分)B或C(各1分)A(不得分)
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
。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
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 )。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
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1、第⑦段中括号内应该填入的最合适的词语是________。(2分)
A. 幸福 B. 满足 C.激动 D. 愉悦
2、 第(4)段从叙述顺序来说属于_________,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分)
3、如何理解标题“一碗米粉”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 对上文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_____。(3分)
A、选文开头写父亲坚持去桂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
B、杨店主在“收了生意”之后“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可见他的善解人意。
C、“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写出了他信守承诺,坚毅执着的性格。
D、父亲的做法感动了杨店主,使他相信人性的美从而选择重新复出再操旧业。
1、C
2、插叙。 补充了交代了桂林米粉店老板曾经化解了父亲的尴尬的情节,为下文父亲去桂林执意寻找姓杨的米粉老板做铺垫,也表现了米粉店老板善良的品质。
3、“一碗米粉”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的情节,也是表现父亲的诚信和米粉店老板的善良的重要条件。
4、既指米粉店老板所做的米粉让人回味,又指他那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一直感染着我,让我觉得人情温暖。
5、 D
6、原文
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妈妈的眼睛
在世界射击锦标赛的现场,50米手枪慢射冠军普钦可夫失踪了!在即将颁奖的节骨眼儿上,刚刚打破世界纪录的普钦可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普钦可夫失踪得很不是时候,在恐怖、爆炸、劫持、绑架等等字眼儿屡见报端的大背景下,他的失踪不禁使组委会头头脑脑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他们一个个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广播喇叭更是声声急字字催:“普钦可夫,马上去领奖台!马上去领奖台,普钦可夫!”
(3)实际上,普钦可夫安危无恙、毫发无损。此时此刻,他正躲在一个谁也发现不了的角落里与他的妈妈通电话:“妈妈,妈妈,您看见了吗?您听见了吗?赢了,赢了,得了冠军,破了纪录!”
“看见了!看见了!电视机开着呢,评论员的声音大着呢。你听,你听,广播里正喊着你的名字,快,快!领奖去!”千里之外的妈妈柳莎无比高兴,无比激动,她的嘴巴大大地张着,双眼一动不动,一副喜极欲哭、欲哭无泪的样子。
“妈妈,妈妈,你知道吗?用妈妈的眼睛瞄准,靶心就像又大又圆又明的月亮,手枪的准星一动也不动的,子弹长了眼似的直往靶心钻。” 普钦可夫热血沸腾,言犹未尽。这也难怪,对于一位双眼曾患恶性黑色毒瘤的人来说,能够逃脱无边黑暗的厄运,迎来鲜花如海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全赖妈妈柳莎的眼睛和医生巴甫琴科的妙手回春。
8年前,10岁的普钦可夫被确诊双眼患上恶性黑色毒瘤。几十所医院几百名大夫像串通好了似的,众口一词:做眼球摘除术!不然的话,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
命运如此残酷。天真活泼的儿童就得面对要么死亡要么黑暗的选择。这选择沉甸甸的,压得透不过气来。普钦可夫直愣愣地望着母亲,用清纯而困顿的嗓音说:“妈妈,书上说‘光明无限好、世界很精彩’,我还没看够呢。书上说‘生命是第一可宝贵的,对人只有一次而已’,我才刚刚起步呢。”
柳莎完全明白儿子的意思。是呀,光明与生命二者兼而有之是再好不过了。可是,她非常清楚:感情战胜理智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她不能忘却丈夫的前车之鉴,她一字一顿地说:“儿子,你爸爸的病与你一模一样,他不听医生的,结果呢……”柳莎再也说不下去,她声音哽咽,眼泪在眼睛里打着旋儿。
柳莎与儿子当机立断:两害相较取其轻。
决定一经作出,柳莎变卖财物,仅仅两天的时间,她一股脑儿地把汽车、钻戒和满头金发换成了现金。她卖得那样果断、那样的坚决,她要让儿子在手术前看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大峡谷、法国的凯旋门……
母子俩一路欢笑,怎么看也看不够,怎么说也说不完。普钦可夫忘却疾病,完全沉浸在母爱的幸福里。
这样愉快的旅程却不得不在中国长城的烽火台上戛然而止,因为柳莎的“随身听”的声波有力地撞击她的耳膜:眼科专家巴甫琴科发明了视神经诱导接合剂,使移植眼球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只盲犬已重见天日。
柳莎母子分秒必争日夜兼程,次日中午就来到巴甫琴科面前,要求马上手术:把母亲的一只眼球移植给儿子。
巴甫琴科看见了柳莎的眼睛,那是一对世界最漂亮最湛蓝的纯洁的眼睛。
“眼球移植还从来没有在人身上试验过。”巴甫琴科说。
“总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夫,把我的一只眼球移植给我的儿子,我和儿子都有一个光明的世界。大夫,平白无故多出一个光明的世界,合算。求您了。”柳莎说。
尽管柳莎的眼球和普钦可夫的眼眶配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巴甫琴科努力努力再努力,人类史上第一次眼球移植还是失败了,世界上徒添了两只义眼,一只在柳莎的眼里,另一只在普钦可夫的眼中。上帝就是这样,撒下了希望的火种,又浇灭了光明的苗。
柳莎要进行第二次眼球移植:把她的第二个眼移植给普钦可夫。于是,就有了一场艰难的对话。
“你是否知道最可能的结果?” 巴甫琴科问。
“知道。”柳莎回答得很干脆。
“你坠入黑暗,你儿子也见不到光明呢?”
“知道,我做好了一切准备,能接受最坏的结果,能忍受一切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术终于成功了。
本文运用了________ 的叙述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从本道题来看,是典型的倒叙的题型,把结果放在开头的,所以我们首先所考虑的就是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那么从内容以及下文来看,我们还需要关注与下文的关系,第一段讲得是儿子的成功,所以反衬出下文母亲的辛苦付出。
课后巩固2:
①母校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夹荫。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是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
②英语期末考试前夕,是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串通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长得还神气。
③电影还没有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地空了。我的三个“同谋”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由于良心的(qiǎn)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④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我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qiàn)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⑤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⑥翻开书,眼前就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作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有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叽里咕噜。
⑦考卷一发下,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⑧成绩单发下来了,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狠狠被扣了七分,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揪住了。
⑨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⑩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上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题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放学后,林老师在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下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1、看拼音写汉字(2分)
______(qiǎn)责 ______(qiàn)疚
2、课题“在那颗星子下”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第一段中“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3、围绕着“英语考试”的情节出现了三次意外,请把第一、第三次意外写出来。(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试卷讲评时,先得到老师的夸奖,既而重考只有47分。
4、第段中“纤细的手搁在我的肩头,我却感觉是沉甸甸的”一句中,“纤细”和“沉甸甸”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4分)
5、下面两段应放在文中第 和 之间,在叙述方式上属于 ,作用是
(6分)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1.初一时,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绷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上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读书。
2.1、谴(1分) 歉(1分)
3.2、比喻(1分) 拟人(1分)
4.3、考试前夜看电影,临考“抱佛脚”,却得了113分,全班第一。(或电影院巧遇老师)(2分)
事后,成绩单上英语考试成绩是“优”。(2分)
1.4、“纤细”是指老师的手(1分),“沉甸甸”是指我的心情(1分),突出老师对我的关爱(1分)以及我对老师的感激、崇敬、眷恋(1分)。
2.5、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2分) 插叙(2分) 补充交代我是一个调皮、贪玩的孩子(1分),为突出后文老师关心、理解同学而又严格要求同学并表达对老师的眷恋之情做铺垫。(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