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dou)”: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话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选材上,多选取课外文言语段,或截取其中几句,或另选一段文字。
【考查重点】
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主要题型】
题型上,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或选择正确的一项,或要求用“ / ”直接划分。
设题方式:①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一般划一处或两处)
②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备考策略】
支招一:常借语感,疏通句意法
一般情况下,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疏通了句意,断句便迎刃而解,反之读不懂就断,想当然地断,自然易断错。比如,借助出处,弄清文章的写作对象或内容,通读全文,感知文章叙写的主要事件或方面,凭借语感,先断有把握处,后突破难断处,逐层有序地解决。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对话标志语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也是帮我们快速断句的好帮手。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小结归纳:看人物,读对话。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支招二:利用语法,成分搭配法
所谓语法断句法,就是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来确定该如何断句。例如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作主语时应在其前面断开,作宾语时在其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表时间、处所、范围等状语提前强调的,后面也应断开。另外,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可断开。
小结归纳: 找名词,看代词,辨主宾,主语前、宾语后断开
支招三:依据虚词,前后定位法
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言虚词来停顿,也就是说,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的单音节发语词:夫、惟、盖、凡、窃、敬、请、苟、若、岂等
句首的复音节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然而、然则、无论、是以。
句首的时间词,如时间词:少顷、少时、顷之、俄顷、忽然、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者”“与(欤)”“邪”等,一般后面可断句。
※★句首语气词之前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与、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就可断句。
其他词语:如“以、则、于、为、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后面就应断开。
支招四:凭借修辞,规整对称法
修辞规整法,是利用文言文讲究修辞的特点来断句的。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采用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故而多呈现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整句。这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而且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只要断开一处,其他几处便可顺势断开。
小结归纳:相同词语紧相连(顶真),一般中间要断开
支招五:借助格式,惯用结构法
格式断句法,是借用文言文中特有的语言惯用格式来断句的方法。如
固定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倒装句等。
(1)“……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还有为、乃、即、则等;
(2)“何……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式,如“宋何罪之有?” (“有何……”的到装)
(3)不亦…乎、何……为(何辞为 )、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4)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5)固定结构: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固定词组:
“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题型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一般划一处或两处)
【例题剖析】
【例1】(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勾践伐吴,吴师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D.女忘会稽之耻邪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答案】1.B 2.C 3.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示例一: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部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示例二:在国内(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5.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
关键词:①发愤图强(发奋图强也对)②忍辱负重③与百姓同甘共苦④礼贤下士⑤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⑥吃苦耐劳⑦生活简朴……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名词,集市/动词,买;
B.都是副词,译为“所以”;
C.名词,军队/名词,老师;
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乙文中“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译为: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这句话描述的是勾践在心理上的努力和坚持,更多地体现了“苦其心志”,乙文中“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意为: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讲述的是勾践身体力行,和百姓一起劳作,表现的是甲文中的“劳其筋骨”;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
“夫人”是主语,“自织”是谓语,表示夫人亲自织布,应和后文断开;“食不加肉”和“衣不重采”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分别描述了夫人的食物和衣物的简朴,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可知,勾践在吴国被赦免回国后,深深铭记会稽之耻,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惜自身劳苦,亲自耕作,夫人自织,生活简朴至极,绝不奢侈浪费。每日通过尝胆来警醒自己不忘国仇家恨,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能与百姓共甘苦、礼贤下士的人。
根据乙文“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可知,他采取正确的战略,派出范蠡等人与吴国求和,采用麻痹敌人的策略。当吴国兵力空虚时,他果断发起攻击,并成功击败吴军,甚至杀死吴国的太子。由此可见勾践是一个善于把握作战时机,具有非凡军事才能得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体现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更有利于人生存,安逸享乐更容易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吴国已经赦免了越国。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对待宾客热情诚恳,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