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作文押题:“传统文化”类主题作文

2025-04-19 21:2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4人

传统文化是近几年乃至今后数年持续爆火的热点。以“传统文化”命题,既不会犯错误,又与语文素养密切相关,还适合“立德树人”的时代主题,当然会成为命题老师的热爱。

传统文化在中考作文中可以有多种体现,如写书画、二胡、京剧等“个人爱好”,或写某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或写本地饮食服饰、建筑特色等习俗。

“中学生读写”精选了5篇满分作文,供您参考。这些作文往往融合多个主题,如第2篇写昆曲,其就有传统文化+亲情感恩+个人成长”三个主题,有“一文多用”的妙趣。

第1篇:二胡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泉冷凄清,琴声如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琴声,犹如一眼泉水,汩汩不绝,而又清澈空明。放下了琴弓,我回首过去那一次次的努力尝试,回味着坚持中的快乐。

当年教我二胡的是一位老先生。他那有些沧桑的脸上散布着几道沟壑。那幽邃的双眼,犹如一口古井,闪烁着清澈的光芒。初学时,一切都水到渠成。然而当他教我《二泉映月》时,我开始力不从心了。一时间,我心灰意冷,有些意兴阑珊了。
那日,先生坐在古寺中,四周鲜花盛开,春意盎然。他一手端着琴,一手勾持着弓,屏息,凝神,缓缓推弓。琴筒鼓动着,奏出那柔中带刚、凄美哀绝的《二泉映月》。

一曲终了,他缓吐声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坚守信念,努力尝试,你终能迎得那一树花开。”

先生的话宛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信念。当初出于对二胡的热爱而推动琴弓,如今怎能因为一时的不顺而放弃最初的梦想呢?努力尝试,用心去感悟,我定能奏出乐曲的神韵。

振作起了精神,身上的消极之感早已烟消云散。练二胡时,我开始用心去感悟,用情去演绎音乐。春天,鸟语花香,我迎着春风,灵巧的左手切换着把位,用心灵感悟指尖的技法;夏日,我静坐拉弦,任由汗水从脸庞滴落,只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中;秋天,我闭目倾听,感受阿炳一生所受的辛酸苦痛,与之共鸣;冬日,我无畏严寒,忍住指尖的胀痛,傲然推动琴弓。一年四季,我努力尝试,坚持练习,只为我所钟爱的乐器。

一个晨雾弥漫的清晨,我静坐在竹凳上,缓缓推弓。乐声徐缓而低沉,连贯而柔和。渐渐,又变得激动昂扬,却是阿炳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忽然,乐声变得更疾了,俨然到了高潮。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昂扬的二胡声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尾声,而又意犹未尽。终于,我奏出了乐曲的神韵。

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在汗水中,我感受了二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与阿炳那愤恨不甘之情相共鸣,也采撷了披荆斩棘后的成功。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坐在窗边,静静回味着那过去一次次的努力尝试。清凉的夜风中,我满意地笑了。

第2篇:昆曲

没想到,真没想到

“良辰美景奈何天,怎付得这般断壁颓垣!”清晰和婉的声音掷地有声。


舞台上的我瞥见观众们满面春风的神情,没想到自己的表演如此成功。一 曲终了,掌声雷动,盈盈拜谢间,心中满溢的惊喜令如今的我回想起来也 面颊烧红。


没想到昆曲带给我的不止是寻常的成功与感动,没想到昆曲与我能一路结下一段漫漫情缘。昆曲,没想到伴我青春的挚友,竟是你。


初见时,是祖母带你我相遇。我陶然于你的细腻情调,第一次发现了你有净化人心的力量。为了更了解你,我向祖母借来上世纪名家名段的音频资料,不遗余力地向祖母学习所有的音律唱词知识。还记得那天,祖母将一方方小小纸笺递与我,“这是社区活动的请柬,带上昆曲试试吧。”我没想到祖母会把这样的任务托付给我。于是我更加刻苦,移出了手机中成列的欧美音乐,抓起所有细碎的时间温习唱词,对于“叠”“擞”等重难点唱法更是下了苦功,听得我的梦乡都仿佛陷入了昆曲的大观园。 


我抱着戏文自信地在祖母面前彩排,却没想到她凝重的神色:“唱功尚可, 但没有神采。”我没想到自己坚信了“天道酬勤”却没有成功。祖母不说话,却只翻开戏文带我细读。我这才恍然,原来《牡丹亭》中杜丽娘哀婉的曲 调来源于她对青春年华逝去的感慨,我没想到一句“良辰美景”饱含着人物多么真挚委婉的情感,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元曲戏文也有古典诗词的蕴藉之美,透过手中的戏文,我第一次真正进入昆曲更为广博的精神世界。我跟着祖母读,一句柳生的“姊姊,咱爱煞你嘞!”又一次使我心神震颤。我没想到,戏文不仅有古诗词之韵,却更似一块微雕的璞玉,那是率真的,是性情的。我这才领悟,这是来自传统曲艺的魅力,那是一种能激发江南儿女、更是中华儿女心灵共鸣的力量。


终于,在那晩风轻拂的黄昏,我第一次站在台上,穿着戏服,迎来了别样的绽放。我拢拢水袖霓裳曼舞,一曲泠歌飘扬,暖黄的灯光烘托起了舞台上喜怒哀乐的戏子情仇。我犹记得那日的绝美景象,霞色瑰丽,衣袂翩翩……


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我回到后台。一位与祖母相熟的老人亲切地走来拍拍我的肩:“真没想到被流行文化充斥一切的当下,还有年轻人愿意选择昆 曲。”他笑得疏朗,又絮絮说了好多,我只记得他半蹲下来朝我眨眨眼睛: “你真是给了我们许多人一个大意外!坚持下去,女孩子。”

我不禁莞尔。一个又一个“没想到”,串联起来我探索传统文化的动人风景,我将挽着昆曲一路前行,成就我青春岁月的良辰美景。


第3篇:剪纸

与剪纸结缘
奶奶,你可以教我剪纸吗?”奶奶停下手中的剪刀,笑着点点头。拿起剪刀的那一刻,便也是我与传统手工艺剪纸结缘的开始。

初识剪纸
三岁起,父母要外出打开赚钱,我就和奶奶在一起生活。那时每日早晨睁开眼睛,总能看到奶奶坐在窗前,戴着老花镜,左手一叠彩色的宣纸,右手拿着威武的大剪刀。咔嚓咔嚓,手与剪刀相互配合,上下翻转,眼花缭乱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赫然立于奶奶的手心。这时奶奶总会慈爱的笑着,把手心的“牡丹花”拿给我玩,我好奇而又开心,捧着它爱不释手。或许是奶奶手中“牡丹”的诱惑亦或许是奶奶认真动人的模样。我开始对剪纸变得格外感兴趣,每天只要拿起剪刀,我就“蹬蹬蹬”跑到奶奶身侧仔细观看奶奶的每一个动作,奶奶也会细心的放慢动作,让我学习。
这,是我初识剪纸的惊喜。

结缘剪纸
我与剪纸的结缘开始,也源于我的大胆尝试,先将纸折叠好,拿着比手掌还要大一倍的剪刀,有模有样的学着奶奶的动作,小心翼翼的开始我的第一件艺术品,时间在慢慢的流逝,终于待碎纸落地之时,一只缺了耳朵的小兔子悠闲的躺在我的手心。虽然因为自己的疏忽,不小心剪掉了一只耳朵,但看着自己的宝贝作品,依旧笑得灿烂。

我拎着它的另一只耳朵,找到奶奶,去分享我的快乐。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开始,我慢慢找到剪纸的乐趣,沉溺于自己的剪纸世界中,家里可用的宣纸换了一批又一批,房间里贴满了我的各种剪纸艺术品。岁月也在“咔咔”的剪纸声中悄悄流逝。
这,是我结缘剪纸的乐趣。

传承剪纸
“囡囡,你拍摄我剪纸的视频做什么呀?”奶奶,我这是发到网上,让剪纸出现在大众面前,使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学习剪纸,传承剪纸这项传统文化。”奶奶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某一天突发奇想,想把奶奶和自己剪纸的视频传到网络,吸引更多的人爱上剪纸,发布的第一个视频点击量就达到了了万多,虽然也不是很多,但仍然满满的惊喜。奶奶除了偶尔的拍视频外,还会热心的帮助网友解决剪纸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她的脸上常常洋溢着笑容。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剪纸的行列中,我们的队伍慢慢的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剪纸也不断被人热爱,传承。
这,是我传承剪纸的欢喜。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这个惊喜与浪漫并存的世界里,希望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起寻觅它们的精彩与不同,和它们结下不解之缘。

第4篇:端午节

粽叶飘香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端午临近,我和妈妈在超市的冷柜里挑选着一个个冷冰冰的粽子。忽地,不知哪里传来的歌声,被思绪编织成了一张谱子出现在我脑海,我顺着歌声寻去,踏着一个个小巧的音符,时光被拉回记忆深处。

每年一逢端午,家乡的民俗便是包粽子,我们驱车赶往爷爷奶奶家,那小小的房子里总是萦绕着粽子的芳香,是雨后泥土混杂着香草的味道。一开门,便被馨香的白色雾气迎了个满怀,后面是爷爷乐呵呵的笑脸,奶奶则坐在厨房小板凳上,手里拿着深绿色的粽叶,往里面包着雪白的糯米,好似住在仙宫里。

我洗完手,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拿起粽叶,学着奶奶的模样,包起粽子来:先把两片湿漉漉的叶子窝成一个倒三角的形状,在尖尖处点一颗红红的花生,用手搂一小捧糯米添到小三角里,添到一半处时放两颗棕红色的蜜枣,再搂一小捧米,接着便可以封顶了,用细细的彩绳给粽子打个蝴蝶结,便完成了。

锅里的香气越来越浓了,眼前的奶奶也有点模糊。不一会儿,奶奶的旁边便堆起了一座小山,而我却还在和粽叶较劲。一不小心,里面的糯米便全都劈里啪啦地从我笨拙的小手里摔下来了。奶奶也不恼,只用那一双昏黄的眼睛无奈却又宠溺地看着我,我嘿嘿一笑,叫着要奶奶教我,奶奶似是很不情愿,嘴角却不自觉地翘了翘。

窗外偶有一两缕风拂过,吹得园里的果树沙沙作响,似是一首令人陶醉的交响曲。
一双湿漉漉却温热的手包住了我的小手,窝成一个倒三角形,一步一步地细细说来,“这个米啊,不能放太多,而且煮熟后会变大的……”,我只管玩着手中的米粒,奶奶的话像浮云一样悄悄地从我耳边飘走了。

香味已经跑到院子里了,奶奶愈加的不清晰,似是被笼罩进仙境一般。坐在锅边的我们早已热得汗流浃背。我拉着奶奶去院里休息,六月的艳阳透过园中的果树洒下光芒照得人暖洋洋的。那一缕缕芳香似是在追着光跳舞呢。

粽子终于煮好了!一掀锅,满园的白气呼地飞起来,像仙境似的。“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熟悉的歌声从远处响起,“吃粽子喽!”。
我循着歌声望去,那一片片模糊的白雾迎面扑来,又疾驰而去……

再睁眼,我依旧站在超市里,在冒着雪白冷气的冰柜前,是一只只毫无情感的粽子。
“这个米啊,包的时候,不能放太多,而且煮熟后会变大的……”,我转过头,只见在一片雪白的糯米前,站着一位白发的老奶奶和她年幼的孙子,奶奶认真地对孩子讲着,孩子认真地玩着手中的米粒。
“哎,以后,奶奶要是走了,你一定,不要忘记啊……”

这声音似与多年前的一幕重合了,奶奶把自己注入了那一个个小小的、温润的粽子里,并郑重的交于我手,我带着奶奶和这飘香的粽子走向远方。

第5篇:历史古迹
长城,让我心生敬意

“长城快到了!”

虽说身处北京,从小便听说了长城,但真正亲自攀登长城还是前几年暑假的事儿。那天,当随行的导游姐姐喊出此话时,我竟然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的长城看了起来——

是的,那不远处,不就是我从小便听说过无数次的长城吗?远远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历史的巨龙,挥舞着修长的手臂,试图向人们展示着什么。近看,一块块砖瓦,都有生命。我上前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它们,那斑驳的纹路,岁月的沧桑,犹如《史记》的文字,精确,动人。

事后,我曾多次回想当时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我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了呢?为什么我会轻轻地抚摸一块块砖瓦内心却如惊涛骇浪呢?那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

长城,让我心生敬意!

你可知道,长城的每块石头都成百上千斤重,在那遥远的年代里,没有起重机,没有挖掘机,我们的古人是怎样将它们一块块从远方运来,又一块块整齐地垒砌于此?而且,长城并不是一处,也不是一段,而是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蜿蜒千里!为了修筑长城,古人付出了怎样的聪明才智啊!

长城,蕴含古人聪明才智,让我心生敬意!

还有,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过不同程度地修筑。长城,具有厚重的数千年历史,代表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社会兴衰荣辱的历史,都垒进了它那漫长的巍巍身躯中。如今,除去历史的积淀,再看那块块青砖,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看到了将士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更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长城,不但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国家与民族奋进的历史见证,让我心生敬意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今,长城作为军事用途的价值早已消失,但是,作为爱国教育的基地,长城具有重大的意义!每天,从全国各地,来观长城、攀长城的人络绎不绝。

爱长城,护长城,心系长城,这早已成为我们众多炎黄子孙的共同信仰与行动。长城,还有包括长城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今天,不断在绽放出新的光彩

这一切的一切,长城,你怎能不让我心生敬意?也正是带着这份敬意,我还会再次走向你,长城!

第6篇:家风

传家宝

A把咱家的传家宝请出来小心点老妈千叮咛、万嘱咐出来的是一只青花瓷碗日常只是沉睡在碗橱的角落里但每当家里有重大庆典它必然是座上宾

家人从小便教导我对这只碗要重视,我也因此不敢和这只碗深切对视。但每捧起它,似乎总能感受到温润触感下有阵阵微弱的跳动,是摇曳的星火,是低吟的箴言,是不息的脉搏。

“小A你是不是又忘礼貌了?爷爷六十大寿还没落座你怎么能坐?老爸敲木鱼般在我后脑勺来了一下一阵触电感令我颤栗起来。

尊老的秩序不能忘呀A……”老爸又开始夫子教学式地长篇大论我则是那课堂上低垂着头昏昏欲睡的童

好了好了不要总是说小A都是你们这些大人没教好。子不教父之过!’”爷爷洪亮的声音总能将老爸滔滔不绝的口水迅速截流,将我从被训斥的苦海中拯救上岸。

阖家落座的时刻爷爷面前是那只宛如盛放的纯白莲花般,胎体纯净洁白,釉面天青纯粹的青花瓷碗。“小A,这个碗的图样你观察过没有?”爷爷陡然一问,我当场就怔住了……

你看这只碗……”爷爷将碗高高地举在我面前用手把图案一个个指给我看阳光的照射使碗闪出点点亮光与爷爷眸子中的光相映成趣。

清透的天青色在碗上晕染出一株破石而出的竹子竹身挺拔竹节分明竹叶茂密。竹下是一个和蔼的老翁拿着一卷书指给束着总角的孩子看。孩子的身后是湖中盛放的荷花湖边是一丛丛幽兰。碗沿则是连绵的寿桃枝枝与枝间托着一个福寿纹福寿纹两侧是两只展翅的白鹤。

这只碗是祖上传下来的寓意着我们家要成为阖家圆满的家庭要有磊落不屈、谦逊淡泊的品格这种家风要祖传孙继。我说的话可不敢忘啊A

爷爷严肃的神情和淳淳话语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那手中跳动的感觉是与祖先的对话是冥冥之中的家风继承是文化的血脉在我的生命中激荡流淌!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