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筛选、归纳和概括内容要点
答题方法总结:
1、审清题干圈画关键词,看清筛选、归纳或概括的要求。
2、理清文章思路,确定答案区域;
3、搜寻关键词句,根据要求转换或整合。
4、概括中要注意运用上位概念。
重要提示:
①若有概括的要求,就不能照抄阐述性的、记叙性、描写性的文字,要找出概括性的语句,或者自己归纳概括。利用好原文概括性语句是一条捷径。
②根据要求搜索相关区域,不要遗漏要点,要全面。
③注意合理分点,尽量分点作答。为防止遗漏,分点时要注意给相关文字切分层次,要注意过渡性的语句。
④原文有些语句要做整合、转换、概括的处理,才能与提问角度一致。归纳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要简明扼要。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 请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1)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2分)。
(2)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2分)。
(3)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2分)
《深巷里的老墙》,见《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
8.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6 分)
8.①墙体现了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值得解读;②墙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值得欣赏;③墙上承载了许多鲜活的生命,值得思考;④墙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值得品味。(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共6分。)
二、理解词语、概念的含义答题方法总结:
①理解词的含义包含词语的本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尤其要联系语境揭示语境义。
如“孱弱”的本义是“瘦弱、衰弱”,解释其含义要从其本义出发,结合语境,解释其比喻义和语境义。
②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联系语境,找寻与词语意义相关的信息,尽量用原文词句组织答案。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题林徽因《窗子以外》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5.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窗子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回答本题要答出“窗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象征意义)。表层含意好回答,就是实实在在的窗子,深层含意要在理解、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写到窗子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杂音、旅行中也带着各种用品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意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内涵(意蕴)
“理解语句含义”答题方法总结:
句子的含义有基本含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深层含义指句子的哲理意义、隐喻意义(象征、比喻、双关意义),对有深层含义的句子要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果是形象化的表达,抓住句中关键词,将形象化语言转化为直白性语言。如果是深刻的语句,用浅白的语言把其中的哲理阐发出来。句子的言外之意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说话人的用意来理解。要细致分析语句有哪些点要加以阐发,有的放矢。若有修辞手法必须说明。
理解语句含义要注意前后语境,联系全文主旨尤其是本段段意考虑;要注意分析语句内部有哪些词语或小句子要理解阐述,要尽量考虑全面不遗漏,最后往往还要有句子整体意义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分析。
“理解语句内涵”答题方法总结:
理解语句内涵、意蕴要揣摩语句含义,更要从语句的含义出发,联系文段甚至全文相关内容,联系文章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作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我们的裁缝店》 《五年真题》30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5.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时应先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确定其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其含意。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所描写的行业辛苦,引出结尾处裁缝行业给“我”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句意时要明确“一样”的具体内涵,从文中“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而“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平稳真切生活的肯定。
2022年2月12日周六晚考练《一条河流的意象》
8. 请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从八咏码头上船。又从八咏码头下船。两岸风光,江上美景。这一来一回,就仿佛穿行在现实与历史的交错之中。
答案:“现实”指“两岸风光,江上美景”,“历史”指齐梁时期的“八咏诗”及与之有关的沈约。(2分)这充分说明了金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革新精神。(2分)
四、指出散文线索,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总结: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
作用有串联文章内容,使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文章脉络清晰。便于展现丰富的生活,表现深刻的主题。若是叙事写人性的散文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作答。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 《五年真题》6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9.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点拨与解析】
很多散文都以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尤其是游记类散文,游的过程,既是空间转换的过程,也是时间推移的过程。而本文的时间线索并不是一般的与空间结合在一起的时间线索,而是叙述者思想的线索,叙述者用思想把建水的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五、语句语段作用分析题答题方法总结:
1.内容上作用:
(1)本身写了什么,侧重于内容概括,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若有几点要分点写),有修辞手法最好顺带指出。
(2)根据语句语段所处位置考虑在本段中作用或与全文主旨的关系(开头:写景抒情性的语段›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结尾: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深化中心,让文章含蓄隽永,回味悠长。)文史性的材料,如诗词、典故等,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作品的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2.结构上的作用:
文首句段: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埋下伏笔;⑶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⑷为下文作铺垫;⑸概括性的句子能总领全文;(6)首尾呼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文中句段:⑴承上启下(过渡),总结或照应上文…,开启下文…或为下文写…作铺垫、埋下伏笔;
文末句段: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注意:
1、在术语之后要联系文本内容作阐释,不能只空洞照搬术语。
2、“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依然要分析语句语段的内容,才能看出其对于内容表达和结构的作用。
《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 南京一模 《童年轶事》)
8.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8.①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②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本题共4分。每点2分)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 《五年真题》6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特例: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作用分析题
(一)14.“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你为什么要流走》
答: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4分,每点2分)
(二)13.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4分)
《南通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生活》13题
13.(4分)(1)在内容上,突出各阶层人生活的可悲与无奈,强调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特性;
(2)在结构上,使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中心更突出,为最后写“不值得”作铺垫。
答题方法总结:
1、内容上为了突出和强调,为了强化抒情突出中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结构上串联文章内容,甚至是文章线索,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六、人物形象、形象特征归纳,人物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总结:
此题型多见于小说或者叙事写人性散文,要定好解题区域,细心筛选信息,并注意整合。合并同质信息,去除次要的信息,将文章中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分点归纳出来,分点要全面正确。
若原文中有交代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就要摘取出来,尽量加以利用;有些要做转换,要将具体描写的内容加以抽象归纳;有些要从侧面描写中分析。
注意点:
1、人物形象除性格特征外,遭遇命运、外貌、性别、身份地位也不要遗漏。有时侧面描写的内容容易遗漏,要留心。
2、要注意分析、简要分析、简要概括不同的答题要求。
2019年高考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五年真题》18
1.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全国卷)
【答案】
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
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 南京一模 《童年轶事》)
2.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全国卷)
【答案】
第一问: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
第二问: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
②使原先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或答友善、宽容、珍视生命、敬畏生命)。
七、分析语言特色,分析语言表达特色或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总结:
表达特色思维角度和答题方向:
1、写什么,指出描写对象,如选择了什么典型场景等等
2、怎样写
①说明描写角度:立足点有无变化,视角变化---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等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动静结合,虚实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②描写方式:白描、细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
④表现手法:衬托和烘托、联想、想象(虚实写结合)、借景抒情等。
3、效果怎样: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突出了怎样的主旨,若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要尽量运用“生动形象地、让人身临其境”之类的术语。
4、语言特色和风格: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运用叠词。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热烈奔放,富有韵味、富有感染力,多用口语,质朴自然等。描写细致真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点:
“语言特色”侧重于第4点“语言特色和风格”分析,兼顾修辞手法、描写方式等;
“表达效果”和“表达特色”答题区别点是无须答第4点“语言特色和风格”,侧重于3“效果”分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五年真题》18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17.(5分)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我们的裁缝店》 《五年真题》30套
1.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全国卷《我们的裁缝店》)
【答案】
①人物对话适当使用方言词,地方色彩较浓厚。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嘛”;
②叙述语言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③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2022年南通三模《梦中的天地》
9.文章结尾画线句富有特色,耐人寻味,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简要评说。(6分)(表达效果分析)
面对着这些深邃的小巷呢?你慢慢地往前走,沿着高高的围墙往前走,踏着细碎的石子往前走,去倾听历史的回响,去踏勘生活的矿藏,去寻找艺术的世界……
参考答案:①连用三个“往前走”,反复修辞,希望人们体验小巷的生活,不断探寻小巷的深邃;②连用三个“去”字句构成排比,从历史、生活、艺术等角度揭示小巷的特点,丰富了文章意蕴;③运用抒情手法使喜爱小巷的主题更集中,升华了主旨,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补充:④“面对着这些深邃的小巷呢?”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启示读者体验小巷生活探究其文化底蕴。⑤“你”第二人称的运用,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身临其境去体验和思考小巷文化。⑥句末运用省略号,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对小巷意蕴的思考。
《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 2020—2021届南通二模《文游台》
9.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古句”各一例,并简要分析如何“融奇崛于平淡”。(6分)
示例:
①“听出了一腔悲愤”:一般来说,“听出”的应该是声音,这里“听出”的却是“悲愤”,奇特的表达与“打洗脸水来”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
②“削秩徙郴州”:借用“削秩徙”文言词,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评分建议:一点3 分,意思对即可;只举例不做分析,最多给1分;如表达效果重复,只按一点给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八、把握语句或文段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情或态度
答题方法总结:
把握语句或文段中人物的感情、态度要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最忌脱离文本胡乱猜测,思路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骆驼碗》2022年南通一模
8.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表现的父亲的情感。(4分)
孩子单人单骑横穿大戈壁回来了。走进村子,母亲扑上来抱住他就大哭。父亲是个真正的男人,他狂暴地抓起了小板凳,可看着儿子毫不畏惧一动不动,又慢慢放下了。
【参考答案】(4分)①想用板凳砸孩子,表现父亲对儿子独自离家的恼怒,暗含对儿子的爱;②看到儿子毫不畏惧而慢慢放下板凳,表现父亲对儿子经过磨练变得坚强的成长感到欣慰。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警察与猫》
8.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巴拉维诺的心理。(4分)(1)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2)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8.(1)面对孩子的哭闹,他既心烦又心疼,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另一方面他充满害怕和怀疑,面对孩子都不敢放松警惕。(2分)(2)巴拉维诺向往光明、自由的生活,不想再做一个带着枪、整天疑神疑鬼、精神紧张的警察。(2分)
九、题目含义、内涵或意蕴探究,题目作用分析题
(1)题目的含义或内涵的探究
答题方法总结:
1、注意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题目的内涵往往可以对文中相关信息分层次归纳而得出。由前向后,搜索信息,概括与之相关的要点。要全面准确。
2、意蕴要分析题目的形象意义,搜寻文中相关信息,解释深刻意思,更侧重于主题层面的发掘和探究。
(2)题目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总结:
1、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到提纲挈领。(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或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和寄托物,能更强烈地抒发感情,表现深刻的思想。
4、具有象征意义,意蕴深刻;或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思想感情)
5、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注意点:
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
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3、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颠荡和游离》《如皋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2022年4月30日
9.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标题“颠荡和游离”含义的理解。(6分)
①火车在颠荡中前行;②坐火车的人在来去中迁徙流离;③漂泊的人生充满未知和坎坷,但仍值得我们永不停歇地追求。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墙壁》2022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
8.小说以“墙壁”为题,请简要分析其寓意。(4 分)
8.(4分)冰冷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也是这一家人各自所面临的虽努力而又无望的生活困境的象征;更寓指家人之间彼此存在的隔阂。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 《五年真题》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3.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十、全文构思艺术分析题
答题方法总结:
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材料选择的角度和标准。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人、物、情、理、时、空等),若有双线索要指出哪两条线索。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如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由实到虚拓展深化,结构上先分后总还是先总后分。文章的谋篇布局如详略安排突出中心、情节的波澜和突转等安排。
②主旨和中心的表达:侧面表现、以小见大、托物言志、象征,形象化表现深刻的哲理深入浅出等等。
③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分析文章中主要采取何种表达方式,如记叙中倒叙和插叙等叙事方式的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某种描写方式运用较多或有特点如心理、肖像、语言、细节描写等。抒情直抒胸臆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其手法是什么,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议论说理中的整理的说理方法如对比论证等,叙议结合,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等。
④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不是修辞如比喻、比拟等,而是指文章整体性的手法,如对比烘托,欲扬先抑,铺垫蓄势等。
《梦中的天地》 2022年南通三模
8.本文写苏州小巷的生活,并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①使得文章取材多样,内容充实:立体全面地叙写小巷的全貌和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立体多面的小巷生活全景图(取材 2分);②使得散文思想情感深挚饱满:多角度展现小巷浓厚的生活气息,便于抒发对小巷热爱、难忘的情感,表达对小巷文化内蕴的深刻思考。(思想情感 2分)。
十一、探究文段或文本的意蕴、情感取向(倾向)题
答题方法总结
1、整体感知文本,或研读相关段落,寻找探究对象(文中的人、事、物);逐层逐点归纳。
2、理清对象关系,确定探究角度;
3、根据探究角度,联系文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或作品蕴含的道理(哲理、启示)。
解题提示:思考此类题目,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要依据文本,适当引申。要设身处地进入人物心灵世界,也可以考虑指向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之《踏雪寻梅》(2022年4月20日)
8.选文蕴藏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8.(1)对读书的热爱;(2)对梅邨先生和父亲博学睿智的钦佩;(3)对梅邨斩断书缘的痛惜;(4)对梅邨教育我“莫要因书误事”的感激;(5)对赵伯伯留书的感激。
《深巷里的老墙》,见《2022届高三散文专项练习》
9.文章结尾处的"晞嘘不已……",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6 分)
9.①对老墙文化的留恋。作者希望“多读几段老墙”及深情“眺望”等,表现对老墙的留恋。②对老墙留存的庆幸。“难得”保存“有温度的老墙”“前人的眼泪和笑脸”等,表现作者内心的欣喜和庆幸。③对老墙终逝的无奈。“可惜”“弃了”“别了”等,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老墙终将消逝,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④对过往文明的怀想。“墙就与人长相厮守”,“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文明的印记,眺望“老墙”,蕴含了作者对过往文明印记的怀想。
(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共6分。)
十二、艺术手法、特色和风格赏析题
(1)艺术手法、特色赏析题
答题方法总结
1、要指明文章用了哪种或哪些艺术手法。先明确语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还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还是几者的结合,再定向思维分析艺术手法。如(一)重点分析议论抒情手法,(二)重点分析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三)是写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语境具体阐述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
3、从描摹景物特点,刻画人物,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2)艺术风格赏析题
答题方法总结
赏析散文的艺术风格,从取材、情感、主题、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等多角度思考作答。要紧扣关键词分析和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