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按要求作文。
故乡的美景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故乡的滋味刻入了每一个人的DNA里成为记忆。这些场景也许很普通,这些滋味在别人看来也很寻常,但是它与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人联系起来之后,它就成为你心中那无可替代的珍宝。
请以“故乡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7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记忆”,应理解为留存于自己记忆中的,一直难以忘怀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故乡”是对“记忆”限定,表明了写作对象的范围,也就是这一人物、事物、景物是出现在故乡的,或与故乡紧密相联的。题目点明了写作内容的重点,限定了文章的体裁应为记叙文。立意上应表达对故乡的依恋、赞美、热爱之情。
第二,选材构思。在介绍为何对故乡难忘时,可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抒情和议论。选材方面,可选择空间比较大,着重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比较熟悉的美景、美食、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精神风貌,比如,可写“故乡的老街”,写其年代久远,有些破败,但夕阳余晖下聚坐的老人们、奔跑嬉闹无拘无束的孩童们、街角靠卖糖人为生的手艺人都彰显着老街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人们关于城市发展建造高楼大厦与留存老街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写“故乡的风俗”,故乡的风俗往往是故乡文化的体现,寄托着故乡人的特殊情感。在回忆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过程中,要巧妙融入自己的感受,或想念,或喜爱,或赞美,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这一风俗的看法。
例文:
故乡的记忆
真的,简单朴实的味道,会留给同样纯真的童年。
——题记
“糍粑喽,又甜又糯的手打糍粑哟——”耳畔又传来熟悉的叫卖声。循着若即若离的香味走去,苍老的叫卖声在阳光中调皮地翻了几个跟头,最后稳稳地落在了我的面前。
抬眼,一位身着深青布棉褂,脚蹬千层底布鞋的老奶奶,右臂挎一筐白糯糯的糍粑,正对着我一脸慈祥的笑着。她的旁边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还有一口四四方方的锅,锅底一层黄油还在“滋遛滋遛”地冒着热气。顿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记忆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被一点一点地抽离出来,然后又逐渐拼凑起来……
童年,一个偏远的小镇,一个青石板小巷的深处,有一种我最爱的小吃——手打糍粑。那时,只要过年的喜气从巷子里各个角落冒出来时,我那颗小小的心就开始欢快地扑腾起来。没等悦耳的放学铃声响完,我便拎着书包,一阵风似的,冲出校门,来到卖糍粑的地方。用稚嫩的小手从书包里掏出五毛钱递给卖糍粑的老奶奶,然后蹲在一旁,两手托腮,静静地看老奶奶煎糍粑。
她先用油刷在锅底刷上油,再把糍粑放进去,一面煎得差不多了,就煎另一面,直至两面都发出诱人的金黄色,才罢休。然后把糍粑盛起来,再在上面撒上秘制的油辣椒,最后用宽大的菜叶包着给我。于是,香气马上在空中弥漫开来,我用鼻子使劲地闻了又闻,这时,口水总会情不自禁地流出来。
捧着糍粑,狠狠地咬上一大口。啊!那粘稠的糯米,夹杂着菜油的醇香,松香脆软,吃在口中,香在心底。一嚼,煎进糍粑里的油,便顺着嘴角流了出来。每当这时,卖糍粑的奶奶,便会撩起她围裙最干净的一个角,轻轻地为我拭擦嘴角的油渍,像对待自家孙子一样,爱怜地说:“孩子,慢点吃,奶奶自家种的糯米,自家打的糍粑,你爱吃,奶奶多送一个。”金色的夕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锅热气腾腾的糍粑,组成了乡村一副最静谧最温馨的画面,那是任何丹青妙手都难以描画的和谐和美好,那是一种乡情,那是一段故事,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远处,小巷的尽头,翠竹掩映下一户人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上,一群汉子,光着膀子,挥舞着棒槌,你一下,我一下,在打糍粑。旁边,一群孩子,拍着双手,一直欢喜的跑来跑去。而妈妈们,则撸起袖子,勤快地帮这帮那,每个人脸上都溢满笑容。
画面定格,情感聚焦。任时光随风流逝,我知道,这辈子,无论我长多大,无论我走多远,都不会忘记淳朴善良的故乡人,都不会忘记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故乡味道,而糍粑就是我永远的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