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全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冲突不断;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实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带给人类空前灾难。
影响:给世界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反对霸权主义;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重建了战后国际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一战后的短暂繁荣奠定基础;体现了强权政治的色彩,是帝国主义瓜分并统治世界的工具;未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还制造了新矛盾,为二战爆发埋下隐患。
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局限: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不可能长期持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经济危机影响;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客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潜伏的矛盾(历史);各国没有互相配合,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战争。
胜利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英勇斗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协调了各国行动。
性质:法西斯的侵略战争,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影响:彻底粉碎了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彻底结束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两极格局形成(未来);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
启示: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各国交流与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反对霸权主义,警惕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复燃。
雅尔塔会议1945
目的(影响):协调盟军行动, 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筹划建立战后的世界秩序。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评价:美苏瓜分世界;维持了战后四十多年的和平;体现了审核因素略与霸权主义;两强相争,使得世界长时间不得安宁。
经济全球化
原因:科技缩短距离;冷战后各国积极寻求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生产力大幅提高
特征:生产贸易金融投资和消费全球化,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
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成长(生产活动全球化)。
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加大了贫富差距。
阻力: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启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国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制定审核因素略
《九国公约》1922
评价: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为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二、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1929-1933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生产相对过剩(主要);股票暴跌(直接)
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审核因素略
罗斯福新政1933
手段:国家干预经济
评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启示: 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欧洲联盟
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起了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挑战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
评价: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缓和了阶级矛盾;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发展共同原因:经济上援助或扶持/战后国际地位提高和经济实力增强(美);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科);都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欧日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政);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经)。
新特点: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西欧走向联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重视高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启示: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上向新兴产业方向合理调整才;发展科技,注重创新;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三、社会主义世界
马克思主义1848
理论诞生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生社会矛盾(经济);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实践);工人阶级队伍壮大(阶级);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理论)。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
特点: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意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理论);(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中国审核因素略
巴黎公社1871
地位: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意义: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实践(现实)。
十月革命1917
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薄弱环节;一战导致国内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政治前提)。
地位: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共诞生);鼓舞了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新经济政策1921-1926
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联工业化1926-1937
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使苏联能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定下来,使后来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苏联模式1936
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成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审核因素略
苏联改革
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苏联模式”严重束缚)
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东欧剧变(80年代末)
原因:内—审核因素略;外—审核因素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审核因素略。
苏联解体(1991)
原因: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根);戈改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直);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
影响:审核因素略;标志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
认识: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审核因素略。
中胜因:审核因素略。
启示:审核因素略。
四、亚非拉世界
19世纪殖民地人民抗争原因:殖民国家的殖民侵略;美国独立战争与启蒙运动的影响。
影响: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
万隆会议1955
原因: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亚非国家取得独立;新独立的国家讨厌冷战,不愿卷入大国间的军事斗争。
地位: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参加的会议。
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崛起
启示:国家独立和统一是经济发展必要前提,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与统一。
亚非拉独立有利因素:二战加速殖民国家衰落,促进了殖民地人民觉醒,法西斯侵略破坏了原有的殖民体系;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运动兴起;西方国家内部审核因素略。
亚非拉现实贫穷原因:长期的被殖民侵略和掠夺影响。
亚非拉发展措施: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建立国际政经新秩序;加强亚非拉团结合作
亚非拉新时代任务: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保卫世界和平;反对殖民和霸权主义。
亚非拉合作新时代影响: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共同发展;促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