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新的生产方式(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特征:雇佣;面向市场。
评价: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文艺复兴14世纪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拜占庭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文化);中世纪大学(人才)。
内容:以人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地位: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探寻新航路
原因:商品经济发达,渴求市场;马可波罗的描绘激起欧洲东方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地圆说、指南针以及造船技术等技术支持;文艺复兴(精神支持)
影响:促进了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中心转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与亚非美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殖民掠夺
影响: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上市场的形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欧洲文化传入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
原因: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化。
成果:君主立宪制。
地位:世界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英国殖民者与北美人民矛盾的激化;波士顿倾茶事件。
性质: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民族解放战争。
《独立宣言》1776
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自由的权利(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评价:是第一个一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争意志;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不是真正、彻底的人权宣言。
1787年美国宪法
背景原因:美国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成果:建立联邦制共和国体制。
原则:分权制衡。
表现:三权分立。
评价:维护了美国政权稳定;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启蒙运动
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核心内容:反对专制,提倡自由、民主和平等。
性质: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法国大革命1789-1804
原因: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君主与议会矛盾激化。
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传播民主自由思想)。
彼得一世改革
核心内容: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整个村庄的农奴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
影响: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
评价: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促使社会各方面出现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美国内战1861
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存废问题。
地位: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评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
评价:调动了黑人的积极性,积极参军,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日本明治维新1868
原因: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国家的侵略;锁国政策;倒幕运动(政治前提)。
地位: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近代化开端)。
影响: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原因:政治前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经济需要-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扩大,需求增加);技术支持-凯伊发明飞梭、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影响: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世界工厂);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工厂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电气时代)
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研究的巨大进步(科技);资产阶级统治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政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市场)。
特点: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取得跳跃式发展;发展领域从轻工业(纺织)转移到重工业。
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国;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社会变化——人口增长,大众教育普及化,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中后期(信息时代)
评价: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
评价 :将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总);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生);推动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经);网络安全问题影响世界(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