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假如有人问我:你努力了这么久,似乎并没有获得什么。
我会这么回答:我虽然没有获得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其中一项,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写一篇文章,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收获、改变或思考等。
要求:
(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二、审题指导
(一)关键词“三问法”
方法:圈画关键信息,对题目材料逐句提问,锁定核心词与限制条件。
1. 问“核心矛盾”:材料中的对立概念是什么?
示例:“努力了但没获得” vs “失掉了负面特质”。
结论:重点写“失去负面特质”而非“获得成就”
2.问“写作任务”:题目要求写什么?(结合材料中某一项:学习/劳动/锻炼……)
示例:必须选择“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等的一项,不可泛泛而谈。
3.问“限制条件”:哪些内容不能写?
示例:不能脱离“负面特质的改变”(如只写“我学会了弹钢琴”,未体现“失去浮躁”)。
(二)负面特质“转化表”
方法:将材料中的负面词(懈怠、浮躁等)与自身经历关联,选择最佳切入点。
1. 列表对比:
| 负面特质 | 对应的正向行动 | 可写的事件举例 |
| 懈怠 | 坚持晨跑 | 从赖床到连续30天打卡跑步 |
| 浮躁 | 临摹字帖 | 从作业潦草到静心练字一学期 |
| 怯懦 | 参加辩论赛 | 从不敢发言到主动上台演讲 |
| 无知 | 整理错题本 | 从逃避数学到主动研究难题 |
2. 选择标准:
- 事件是否真实、有细节?
- 能否体现“行动→失去负面特质”的过程?
(三)思维导图“深挖法”
方法:用思维导图从表层事件延伸至深层立意。
示例(以“克服浮躁”为例):
表层事件:练习书法
行为细节:手抖、墨汁弄脏纸、反复重写
心理变化:焦虑→深呼吸调整→专注笔画结构
失去的特质:浮躁(从急于求成到接受慢工出细活)
深层立意:成长是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三、考场佳作
在失去懈怠中聆听代码之音
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2306班 夏启轩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题记
生活中,往往有些事情我们无法从努力中得到回报,但一定会失去一些我们所厌恶的东西。
天空被密不透光的乌云所笼罩,凌烈的寒风如冰刃般划开了我的喉咙,大地一片荒芜,只剩几只黑鸦在不远处的秃树上嘶鸣。是的,我的编程比赛在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备考后还是落选了。说不甘吗?当然,经过努力后没有回报的感觉当然不好受。脑袋中还依依回荡着老师的训斥,“说过的题目还是反复错,基础知识也不牢固,你这两个月都在干些什么?”我脑海中迸出了放弃的想法。
打开电脑,准备一一给这些老朋友们道别,从Scratch到Python再到C++,整整两年的努力在我的眼中如走马灯般闪过,各种作品看得我目不暇接。突然,一个叫“水果忍者”的小游戏映入了我的眼帘,这个耗费了我整整两个月用各种用各种复杂代码制作出来的小游戏,曾也是我炫耀的资本。忽地,从这一行行毫无生机的代码中我嗅到了一丝气味——勤奋,没错,我从这一堆堆代码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勤奋!
我撤回了草稿箱中的退班申请,转头便为自己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计划。从那以后,每一天的集训我都认真参加;不会的题目必须搞明白;每一天的作业都认真完成;老师强调的每一个点我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这样进行了两周,在课堂检测上依旧没有获得较好的成绩,我感到十分困惑,询问老师,得知是方法不对,而且老师还大大的鼓励了我,说我没有了以前的懈怠。我感觉体内又充满了刚学编程时的那股新鲜劲,总是喜欢花很长的时间做一道题,然后享受做出题目时的那种成就感。
我变得越来越勤奋,每天都能将自己的编程稳安排好,随着手指在键盘上的不断舞动,以前隐涩难懂的代码在我的手下如今已经变成了排列有序的指挥家,推进这整个系统的运行。
在三个月后的再次比赛中,我虽然因高手如云依旧落选,什么也没有收获,反而还被讽刺“假努力”,但我知道,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虽然没有收获什么,但我失掉了懈怠,重获了“新生”。
从浮躁走向细致
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2306班 杨潍亦
磨砺方显勇毅,雕琢使得玉成。
——题记
蝴蝶破茧,河蚌生珠,它们的蜕变源自于日积月累的积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厚积薄发的胜利。走一步,再走一步,你终会一览众山小。
自从升入初中后学业压力繁重,各种各样的作业和知识点就像一只只贪婪的牛虻,吸附在我的身上,让我喘不过气来。每天,我都想尽快写好作业,可努力了很久,依然作业质量不高。
“你的作业都错的些什么呀!为什么啊?”面对老师的质问,我垂下头,挤牙膏似地说:“是粗... ...心。”话落,我显然听到老师的气息加重,似乎十分生气。接下来或许是一顿批头大骂吧!我心里想着。出乎我的意料,她竟然让我坐下来,和我平静下来分析自己的问题。她说,做作业不能只图快,这样是没有意义的,只会让你的心变得更加躁,静不下心来。
浮躁?我心想。也对,每次做错的题中总有那么几道是因为审题不清,计算错误或这是填错答案。但从前我总把这些问题归根于“粗心”二字,却没有去思考它们的本质。脑畔中又回想起老师的话,“太泛了,没能静下心来深度剖析自己,这也是一种浮躁。”或许真的是这样?我是不是该改变自己?试试吧!万一呢?于是我便沉下心来,耐住性子认真不马虎的去面对每一道题。尝试了一段时间,可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中的那样。那我该怎么做呢?怀着疑问,我再次敲开了班主任办公室的门。她见来者是我,脸上露出十分的惊喜的表情,赶忙让我进来。
向她讲述完疑问后,她告诉了我许多有用的办法,如圈画关键词、不复习不作业,及时检查作业等。听后,我如获至宝,似乎目标又清晰了一些,这样就能改掉浮躁的坏毛病了吧。
自此之后,我一改往态,做题时不再只追求数量和速度,而是沉下心来认真审题不落下每一个字。做完后直奔去玩转变为检查并再次复盘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因此,我的作业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了,并一直坚持着这些习惯。尽管我目前未再测试中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坚持、有决心改变浮躁这歌会毛病,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点滴微光,可成星海。不要为暂时的“不成功”而伤心落泪,深耕自己才是最好的远见。试一试,即使没有耀眼的结果,但过程中我所经历的事,让我失去了浮躁,换来了细致。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成功的结果呢?